_刘铁芳
爱唤起个体生命向着周遭世界的开放性,孕育个体积极乐观的生命体验;丰富则激励个体思维,激活个体心智,在积极彰显个体理智能力的同时促成个体的自我发现与自主成长。爱孕育个体成长的基础形式,也即孕育个体成长的生命底色,丰富则指涉个体发展的具体内容。爱激励个体成长的内在欲求,丰富则为这种欲求提供切实的依据。爱的交往促成个体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联系,由此而扩展个体的社会化人格;丰富性的扩展则意味着扩展个体的理智视野与理智能力,孕育个体的创造性。爱孕育着个体的属人化的生命本体,也即孕育着人文本体;丰富性则在给个体理智发展提供充分的自由自主空间、并由此而激励着个体的理智兴趣、提升个体的理智能力的同时,也促成个体生命之理智秩序的形成。
从爱与丰富性的关联结构来看个体发展,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范式:一是爱与丰富性的双重匮乏,比较典型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既缺少父母的温情陪伴,日常生活空间也流于狭窄,这样的结果是生命的虚空化,缺少必要的价值感与自我认同;二是有爱而丰富性不够,比较典型的是溺爱型的家庭教育,爱的交往大多局限于日常生活的过度关怀,导致个体发展视野的窄狭,这样的结果是个体发展的平庸化;三是丰富性相对不缺而缺少爱的关怀,这种成长起来的个体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太大局限,但由于缺少爱的温暖,使得个体缺少向着他人与世界的足够的开放性,易于导致自我人格的封闭与个性的单一化,与此同时,爱的匮乏也会在较高的层面上制约个体丰富性的发展;比较理想的范式就是第四种,即爱与丰富性都能得到充分的扩展,由于此而孕育个体与世界积极沟通、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健全个体。
显然,对于个体发展而言,最好的方式乃是以爱的交往为基础,以丰富性为内容,由此而引导个体丰富地在爱的交往中。爱与丰富性,可谓一体两面,两者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富于爱心的交往需要理智性内容的支撑,否则这种交往难以超越日常生活的品质而流于平庸与琐碎;只有丰富性则意味着缺少激励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易于使个体趋向单面性的理智化发展,不足以促成个体在爱的情景中朝向他人,使得自我与他人真实关联,进而发展出自己健全的社会性人格。缺少爱直接导致个体生命之温度的不足,同时间接地导致个体生命之内在动力的匮乏;缺少丰富性则意味着个体思维的发展缺少丰富质料的支撑,在弱化个体发展的自主性的同时也内含着视野的狭窄、个体生命的单一化与自我封闭,从而使个体发展缺乏必要的深度与宽广度。从个体与周遭世界的关联而言,爱与丰富的结合意味着在爱的联接中开启个体与周遭世界的丰富联系,最终引导个体成为活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富于爱心而又丰富多样的联系之中的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