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剑客张三拜入师门六年,前面五年都在打杂,没人认真对待他,处境比宗师养的狗还不如。
张三只能自己偷偷学习武功,他见自己武功有所长进,跟宗师表达想得其亲传的愿望,展现了自学的成果。
宗师勃然大怒,说他是个小偷,他不服,被师兄弟打个半死,将他逐出师门。
张三万念俱灰,想要投江自尽。
雨夜,芦苇间见一位僧人在打坐,他跟僧人诉苦,僧人静静听他诉说,说了一整夜。隔天清晨,张三见僧人还在,想跟他道谢,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认真听他说话的人。
仔细一看,这根本不是僧人,而是无聊人士迭起的石塔,上面还挂了捕鱼人的斗笠。
即使对象是石塔,而不是真人,张三感觉自己内心的愤懑得到了舒缓,不再有寻死的念头。向石塔再三叩拜,离江远去。
◎心理
生活不是以成功构成的,而是以失败构成的。
每个早晨带来的都是新的一天,新的一天有新的工作,新的工作有新的挑战。调适自己的心态,让我们每天都能调整好心态,面对挑战的到来。
这话听起来很不正能量,却无比的真实。
养育过孩子的家长就知道,孩子当生下来的前两年,多少个夜晚不能安眠,要配合孩子的作息,把屎把尿,白天再带着黑眼圈和疲惫的身躯上班。
因为养育孩子,夫妻之间因此意见不合,或是对双方照顾孩子的观念、时间有所埋怨,成为差点杀死婚姻的炸弹。
初中的时候,老师说好好努力考上重点高中,人生将一片光明。高中的时候,老师说要考上985、211,人生将一片光明。
结果出了社会,再好的学历也有保存期限,两到三年后,坊间更看重这两三年的工作资历,再拿我是某某大学的毕业生说嘴,反倒突显这两三年的空洞。
所以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这句话随着丧文化的流行,就像一把明晃晃的刀,告诉人们逃避现实问题,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最终我们都得面对现实,现实就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也因此,现代社会的各种学习平台大行其道,好比《熊猫看书》、《得到》等知识平台均有百万会员,以及以百万为倍数的流量。
这背后说明的不仅仅是部份人对于知识的热爱,还包括其他人对于生活的焦虑。
如果生活充满各种问题,那么寻找一个终极的导师,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是这个方案却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好」的导师该怎么找。
鲁迅曾说:「与其找糊涂导师,还不如自己走。」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个老师?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好的老师不外乎两个条件:专业、伦理。
但教育专业不像做是非题,更像是证明题。
前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林玉体,曾经在课堂上谈到教育的一个困境,就在于教育的专业是什么,有时很难认定教育专业是什么。
好比今天孩子找家教,很多家长都喜欢找名校的学生,而不是找教育系的学生。
社会大众更喜欢听乔布斯、马云之类的成功者,或是某些大V、名嘴的观念,学校教师的地位逐步在下降。就像有些人的三观,受网红的影响比耕耘教育多年的教师还大。
伦理是教育的根本,从先秦到现代,伦理一直都是教育强调的部份,如教育家陈鹤琴、蔡元培都谈道德教育。
但道德教育到了现代反而变得有些无力,社会的压力太大了,当人们看见炒房比脚踏实地工作赚得多,默默耕耘的人比不过那些声音带的人,教育的伦理成了一种附庸。
这个情况在国外亦然,留美的历史学者薛涌也谈到了这个情况,在《美国是如何培养菁英的》一书中,就谈到在耶鲁和在社区大学的差异。
耶鲁的学生会自发的选读人文课程,好比历史、哲学等。而社区大学的学生则会问老师「学历史对赚钱有什么帮助?」
这些问题对于咨询同样是一个大哉问。
我们很难去认定一个咨询师到底可不可靠,因为很多时候,能够得到的客观信息都是片面的,证照与学历,在一个私密的咨询对话中,能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很难说。
但正因为咨询是如此私密的体验,更无法像大众点评一样,轻易的给予评价,因为咨询的内容基本是保密的,并且面对来谈者的负面情绪,无论是愤怒与悲伤,很多时候这些情绪也会带到咨询以外的时间。
所以咨询的影响,多是对个人,而不是对群体,无法像大V、网红那样秀给大家看。某个角度来说,这些咨询师的限制,正是咨询师存在的价值。
咨询中经常遇到来谈者如此请托:「请帮助我快点好起来。」或是「我希望一周内恢复原先的状态。」
这些声音很真实,却很难实现。
因为带着「快来改变我吧!」的心情去找老师,这恐怕找的不是老师,而是魔术师或神灵。
认清这一点,咨询师才能进入晤谈的两人世界,而不是「表演」。
§咨询如种树
人心的成长与发展,弥补一个内心的洞口,这些变动是那么的细致,且经常在黑暗中进行,以致于需要更多的耐心。
就像看顾一棵树,树的成长很缓慢,但树的成长能够突破天际。
更多时候,咨询依靠的不是咨询师的建议,不是咨询师的介入,而是咨询师「专注的倾听」与「耐心的等待」。
就像从事箱庭(沙盘)的日本咨询师木村晴子,她曾经跟一位有发展障碍的孩子Y进行咨询,前后做了90次的箱庭,陪伴他超过五年。
在木村的咨询下,Y从不与人说话,总是一个人自我封闭的状态,逐渐开始愿意对人敞开心扉,开始与人交往,邀请同学来家里,从小学到高中,还当过高中的学生会会长,进入大学。
对于Y的变化,旁人问木村有什么诀窍,她说:
「我能做的其实只是静静守护,好让来谈者可以安心的做箱庭,与我互动。」
箱庭的创造者卡尔夫女士,认为治疗者的任务,就是创造这样一个来谈者「自我且受保护的空间」,咨询师与来谈者,在这个空间中形成「母子一体性」的状态。
这种自我且受保护的空间,来自咨询师以最大的耐心,陪伴来谈者。
这种陪伴,回到我们前面谈的教育,其实也就是老师的某种理想状态,不过份介入孩子的学习。
且同样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状态,父母提供孩子一个可以安心、自由学习与创造,发展自我的环境,而不是过分介入孩子的人生,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学什么、买什么,乃至于好像非得过某种人生才叫幸福。
失败、挫折痛苦与挑战,种种人生问题,那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无论父母或老师多积极,也无法替孩子受罪。
反之,或许当某些长辈总是想替孩子们受罪,那背后真正焦虑不安的不是孩子,而是长辈自身,他们那么努力的想要做点什么,也是为了消除自己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焦虑。
§结语:做个石菩萨
教育也好、咨询也罢,工作的内涵,亦即专业与伦理,这都需要在一个前提下完成。让自己成为石菩萨,静静的守候着来祷告的人。
许多主动的人,看起来很积极,但他们背后有各自的焦虑与不安,渴望被承认的向往,以及某些出于追求名或例的欲望。
教育现场的中心是孩子,那么当如杜威所说,「儿童是太阳,我们应该围着太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