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乡镇教师不仅仅需要完成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任务,从讲台下来后教学中的我们随着日月更新,肩上的责任重点渐渐偏向家访,送教、劝返、做材料……期末成绩出来时,又来一次成绩的批判。
而这个学期的劝返政策,让我渐渐感受到这是我近几年工作以来遇到教育最难教的时期。
在学校,课堂上不敢多管,就怕一不小心多管,学生跑了,最后还得亲自去求回来;下乡时,拿着手里的名单挨家挨户去做劝返,还被厌烦、忽视、嫌弃……
乡镇教育快要瘫痪
上课时睡觉现象越来越多,尤其初三的学生,为何发生这种现象,这也是因为每学期四五次的下乡经历和材料填写,让老师只能放之任之,就怕自己在叫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不快,人家直接丢下一句话,不读书,然后人就跑了。
迟到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多到你讲着课,没多长时间一会一个报到声;请假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多到在上课时一眼看过去就感觉到少了很多人,一问原来是请假了。
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要上课前两分钟有几个学生与老师擦肩而过,但上课铃响后这些擦身而过的学生却迟迟未出现,待出现时还有一个不怎么完美的借口。
学生的心理、行为走在极端
初一的学生可以躲在顶楼楼梯间,一聊就一个下午不出现。
初三的学生可以因为早恋而辍学……23岁左右的男子,提着一只鸡到女方家提亲时,女生的父母当场拒绝,女生就在家生着气,即使被父母送到学校,学生依然跑出校园。
一波一波的男学生课间休息回到教室上课时一身充斥着淡淡的烟味,这样的现象不是晚上是白天,屡屡出现。
一次因为补课,一学生丢下一字条:我受不了了,不要来找我,我自己会回家。
因地制宜,有组织有计划
政策虽好,但却让我们教育难教。
送教,劝返,材料,教书育人……什么才是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专注去做的?我们有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去做这些?最后又有何种效果?劝返回来的学生真的会认真用心读书?不会,回来的学生会影响到另一批学生,这是一种传染病,轻而易举的扩散,却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
除了辍学送教,还有残疾送教,这些数据材料就那么重要?学生都外出打工,结婚,我们还得每次下乡反复做材料,这样的行动和数据对这些辍学生有什么实质上的改变?相同的,残疾儿童送教,真的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和帮助吗?
乡镇中学的老师到底有多万能?到底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到底是拥有何种特殊能力而要去肩负起这么多艰巨的任务。
若真要做到改善,想要看到效果,何不成立一个组织,做一些硬件投资,人员吸纳,有目标,有计划的去推进。
为辍学不愿读书的学生,做劝返的同时也根据这类学生进行归类学习,让他们提前体验打工生活;针对残疾儿童送教,联系残联针对性解决送教和关爱;针对较贫困的人家,有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请让教育走上正轨
(以上言论不知是否会被封杀,也不敢发在群空间,但我所写的内容是我看到的,经历过的,因地制宜的话语也是我发自内心的,现在的教育大事小事一把抓,到底学校要做的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