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三入门考试,下午的时候还是抽了些时间去看得到APP的逻辑思维-启发俱乐部。
看到前几段就立即停下来,来写自己的感想。
对于历史,我们印象之中可能只有教科书了吧,部分人更是印象深刻,痛苦的初中高中历史课。
但是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历史就只有教科书这样了吗?
王莽就是一个坏人吗?篡一个王朝坏人?
慈禧太后就是一个保守党吗?保守党就一定是错误的吗?
李鸿章就是一个叛徒吗?汉奸吗?
我问了,你们自然会摇头有点觉得可能不是,但是往前追溯一下你那个第1个念头是不是就是:王莽是一个坏人篡掉汉朝,还好有刘秀光武中兴,慈禧太后只是个坏人,保守党就是不好的,李鸿章就是一个汉奸叛徒,签了那么多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想一想,想一想。我们是如何有这种观念的首先是学校里学的,学到教科书上面的,往里再追寻一下,是看到教科书上面说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导火线、过程、结果、影响。
我敢说所有时候我们都是以结果来评判他人的。
比如这件事起因就是因为某某某做了什么事引发谁和谁的矛盾,然后这双方打起来了,最终导致了什么什么,致使谁损失了什么什么。
再比如就是这个李鸿章代表清政府拒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你看看哪个省,哪个省被割让给哪个国家了,还要再赔多少亿多少亿白银,让无数中国人负担更重了,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我们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上面的例子是不是就像刚才说的起因经过结果,导火线,时间地点影响等等“言简意赅”说明的。
我们再想一想。
我们自己做事情或者说有什么成就,是不是都有动机想法或者迫不得已。
那么历史上这些人,难道就是。坏人成功就是是野心很大,能力很大,运气还好。坏人失败就是好人团结起来的,打败了坏人。好人失败了就是运气不是很好,能力还不够,被坏人得逞了。
哪有那么简单?
不止在历史,还有我们口头上常常说别人怎么样怎么样取得什么成就,我们都有一个特性,忽略掉细节。
细节是什么?李鸿章为什么常常代表清政府去清不平等条约呢?想过没,不是他想,而是那时那景清政府你只有他适合代表清政府去做这个事情,不是他愿意,而是他不得已。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囚禁光绪帝,反对改革,首先我应该知道要知道光绪帝是慈禧太后从自己姐妹那抱过来的,作为自己儿子来培养,培养成皇帝。
有多轻呢,大家知道光绪帝怕打雷小时候都抱着他睡觉,他身体容易出汗,经常拿着手巾为他擦汗,十分关心他的血液逝世去询问,去关心他的学习情况活脱脱一个亲生母亲。
那为什么后来又将他囚禁起来,那可是亲比亲儿子啊。因为光绪帝上了康有为的“船”。慈禧太后想召回康有为的时候,康有为早就溜,只是抓到他的弟弟,然后便把康有为想要谋杀慈禧太后的打算说出来你想想亲儿子合着伙。想要干掉自己,干掉一把屎一把尿带你长大的母亲,你说这是不是现在众叛亲离,你会不会慌?好心被当了狼心肺。
慈禧太后她疯了,像一个无依无靠的疯婆娘了,要向世界报仇。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细节是什么?细节就是润滑油教科书上的起因经过结果导火索全都像。齿轮拼凑在一起,噼里啪啦的嗡嗡作响,你看到的那些人物全都像纸片人一般,只有设定,感受得到生气吗?
说不好听点这些事件,这些人就像编出来的特别生硬。
历史上真正。的人事物是有细节的,情景、环境、想法、趋势、人情很多很多因素。凭什么做了坏事就是坏人,我做了好事就是好人。
当然也可以这么想,但是若想学到智慧,要从历史中学到智慧,你还是这么想那便永远不可能。
真正的历史也许不需要跨越5000多年的中国史,还有西方式全部学会,只需要学一个片段或者几个片段甚至一两个事件,去揣摩那时那景人是主主观行动,还是不得已,还是什么偶然还是什么,认真的去揣摩,认真地体会,相信必有智慧。
倒回来讲 教科书上的历史有过,但其实也是有功,因为他让我们学到了最基本的可谓是常识。
但是不足之处便是人事物都是临时拼凑的,无比僵硬
标签化、硬生生把人分为好人,坏人,是不行的,人是活的,即使他们已然逝世,但是在事件里,他们一定要是活的。
“历史读得足够多了,也就变得宽容了”
这是我的第二篇(好像是吧)长文
你觉得还不错那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