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最爱读柳宗元在《江雪》里刻画的孤独,寥寥二十个字把这“孤独”描述的简直是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大雪纷飞,天地一片白茫茫不见边际,万物萧索渺无人烟,无比肃穆安宁。看那千山重叠、万径纵横,不见一只飞鸟、一个行人,仅有一老翁身披蓑衣独自于浩浩荡荡的江边小舟上垂钓,凛冽的白雪之中静默如一尊雕塑。此情此景,他该是如何的孤独!
可是,他又何曾怕过立于这寂寂无声天地万物间的孤独?
不然,他岂不是应该出现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里面?暮色苍茫,大雪将临,于风声、诵诗声、红泥小炉上新酿米酒沸腾声中,声声呼唤:“喂!朋友,酒已热,香正浓,要不要把酒共饮不醉不眠?”
小学五年级的女儿,生日那天,早早就邀请了最好的小伙伴四人来家一起过。吃了晚饭分享过蛋糕,为了让孩子们都能早点回家休息,我打断了她们正在进行中的小游戏,假装没看见她们眼中的不舍和失落,一一送她们回家。
睡前,胖乎乎一脸稚气的小女儿先是沉默一番,终是忍不住对我说:“妈妈,为什么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你为什么急着把她们送回家?她们都走了,我感觉很孤独。”
看,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孤独,她不喜欢。
对于天性爱成群结队的孩子,孤独是在与小伙伴们玩捉迷藏、跳皮筋、过家家游戏玩得正欢时被家长和上课铃声打断;是放学路上和大家一起叽叽呱呱讨论着哪种零食好吃、哪位老师最凶、那个谁今天考试得了第一名,而话音未落已经走到自家门前不得已和同学的挥手离分。
时常会孤独的孩子,一路跌跌撞撞终于长大成人,有着青春飞扬的脸庞,和一颗柔软细腻的初心。
或许是纤纤谁家女,甜美似初夏的小荷,一朵朵清丽出尘,当微风拂过,碧波荡漾中兀自暗香袭人;或许是翩翩少年郎,如草长莺飞的春日池塘边,那一棵棵挺拔的白杨,迎风而立,飒爽可依。
只是,在人生最美好的时节,孤独依然。
孤独是心中的那个他(她),何时才能走过面前,彼此发现,笑意盈盈地说句“原来是你!”而牵手与共;是走过一程山水,踏过万千星河,见过几季姹紫嫣红,穿过夏天的栅栏和冬天的风雪后忽然弄丢了那个他(她),良辰美景也好,晨钟暮鼓也罢,再也不见,此去经年。
几番起起落落,终究明了“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的少年,已经不复年轻。
你新婚、你添丁、你的他(她)是否良人?
经而立,过不惑,时光机器又裹挟着追往知天命的旅程。栉风沐雨已半生,回首来时路,风雨潇潇雨也潇潇,白发娘亲犹在,时须展露欢颜,纵然有满腹心事也只敢诉于灯火阑珊处的西风阵阵。
此时,人到中年,华发早生,岁月的长河里喜怒哀乐样样尝尽,欢也孤独过,痛也孤独过。
欢时,孤独是孩子在自己奔波一天归家后递过来的一杯热水;是周末休息搀扶老母亲散步在林荫小道中,她的声声叮咛;是繁星满天下的车中闭目享受片刻安静;是饭后书房台灯光晕下读的一篇美文。
痛时,孤独是上有老下有小七七八八一肩挑,可是工作历程中屡屡受挫,茫然于枕边人的怨声载道 ;是披星戴月赶路多年,可能依然原地踏步不前的自我否定;是叛逆期孩子莫名其妙的对立情绪带来的对人生存在价值的疑问;是累了、病了、倦了,却不敢停下匆匆的脚步,只能于午夜梦回时分轻叹几声的无奈又清醒。
花开荼靡,一季又一季。走过意气风发,走过山河无恙,终于可以好好歇下来揉揉脚,有了早看朝云晚观暮雨的悠闲,却不经意的发现,镜中人啊,他(她)几时青丝变白发,盛年已不再。
所幸,一粥一饮康健如昨。青梅树下,有儿孙绕膝、有老友观棋不语、有老狗暖阳下窝脚边打着盹儿,一切都是那样安宁静好。
问可有孤独?也有,也无。
孤独是一生所经的风景想回忆偏忘记;是两小无猜的那个人已经先走一步无法挽留;是蓦然回首感怀曾经对不住的人和事;是逐渐漂浮的步伐、表述不清的语句、会迎风流泪的眼睛、和手中的不想要又丢不掉的拐杖一根。
人间繁华多笑语, 唯我空余两鬓风。
从天真无邪可以直言说不喜欢,到长大成年后的咬牙默默经受,再到华发爬上头顶时已能云淡风轻地坦然接纳甚至享受其中,这世间每一个人都曾经孤独。这孤独,与生俱来,相伴到终,你喜,或者不喜,它都在那里。
孤独是生命给予的礼物,更是一种力量,是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是这漫漫红尘路上千帆过尽,依旧静静作陪不言不语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