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11【涵尘·阅读感悟】Day1 《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第二章 财富档案2 & 财富档案3
财富档案2:有钱人玩金钱游戏是为了赢;穷人玩金钱游戏是为了不要输
致富守则:如果你的目标是过得舒服就好,你就很可能永远也不会有钱。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赚大钱,那么你最后很可能会舒服得不得了。
对于前半句,不难理解---目标取其上,得其中;其取中,得其下。
而后半句,一时半会儿没有反应过来。细思之下,才意识到:目标与最后的结果之间是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必要因素是时间,只是这个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
有个大大的目标,最终实现的话,不论是心理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幸福指数也将是倍增级别。
有钱人与穷人之间的区别,是有钱人追求大量的财富和富裕,他们要的不只是一点点钱,而是很多很多的钱。
读到这里不由得想到在家排课上做关于金钱的游戏时,导师让我们设定一年期、五年期、十年期及终身财富的代表,有的人将终身财富设定在10个亿,有的设定在5个亿,也不乏只有设置在1000万,或者更低的。
有意思的是,在那个场域里,设置数额较高的,大多拥有自己成功的企业;而不敢往高了设置的,则为普通职员多些。
清晰的记得导师当时说的一句话:“只是让你们想,你们都不敢想,那金钱怎么可能会到你身上呢?”金钱是喜悦的能量,爱它,它才会愿意亲近,你确定自己是真的爱钱吗?
反观“穷人”对于金钱的目标,他们最在乎的是求生存和保住安全感,所以在他们的生活里,“拥有足够的钱可以准时付账单,过得舒服就好”。
我也不幸中招。
从小到大我经常被告之:“要那么多钱干嘛,够开销就行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所以,我们的生活一直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地步,再没有往前进一步。当靠运气加努力赚多了些钱,它们又因为投资失利以极快的速度离开我们。
内在档案柜里,关于金钱资讯的档案里有太多的限制性信念,貌似对于赚钱这件事,怀抱的认识从来不是扩展的,而是恐惧居多。所以外在呈现的世界,便没有那么多的丰盛与喜悦。
作者哈福艾克在书中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扎心的事实:过得舒服和过着有钱的生活,真的是天差地别。
他曾经穷到借四个铜板去加油的地步,后来通过采取行动让自己上升到舒服的层次,终于可以到高级餐厅换换口味,但也只能以菜单上的价格做为要吃什么的依据。
自己与他的这段经历何其相似:还在上学时外出旅游,只能住公共卫生间的青旅;刚开始工作收入有限时,可以选择住有单独卫生间的快捷酒店;孩子还小的时候,也以省钱为主住快捷,随着他年龄增大,我们也有了些许积蓄,便适当的带他住一下高档酒店。
如今他有了丰富的体验,便“赤裸裸地”表达:“还是有钱人好!可以很任性地有多种选择!既可以住有特色的民宿,也可以耗在星级酒店里只为休闲,不用考虑钱的因素选择吃什么,而只是因为自己想吃想尝试便可以为之。”
就像站在奢侈品柜台前,兜里有钱但是不买,与兜里没钱买不起,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所以,像有钱人一样去行动吧:1.列出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并将自己的财富调温计调到千万以上;2.一个月内享受一次只为自己喜欢不用考虑价格的体验。
财富档案3:有钱人努力让自己有钱;穷人一直想着要变有钱。
“努力让自己有钱”和“想着要变有钱”,一个致力于不断的行动,而另一个始终停留在想法上。只所以停留在想法上,还是内在有太多信念限制。
所以,脑子里的财富档案究竟是什么样的?里面有哪些有用的和反作用的资讯,或许可以深入探讨一下。
一直以来,我都是把“变有钱”与“不自由”划等号,觉得想要变有钱,就得牺牲与家人共处的时间,牺牲自己爱好的时间,甚至牺牲锻炼身体的时间。
这些都是自己不要的东西,那什么是自己要的呢?
“大部分人没办法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都很混乱,如何让宇宙准确地派发订单呢?!吸引力法则也只是对深层意识有作用,我们永远得到的都是潜意识里想要的东西。
作者在这章节里讲到“想要”的三个层次:
1.我想要变得富有。这个层次属于被动接受,如果有,我不拒绝。
2.我选择变得富有。这个就添加了主动的成份,主动承担起为变得富有而应尽的责任。
3.我致力于变得富有。这个能量层级就升高到极致,为了变得富有,我会毫无保留贡献自己,是完全付出,献上一切,直到达成富有的状态。
自己目前的状态充其量算是第二层级:选择变得富有,离第三层级还相差甚远。因为当我说出“我致力于变得富有”这句话时,明显是底气不足的。
毫无保留,意味着把一切都付出去,不附加任何限制条件。“需要专注、勇气、知识、专业、百分百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以及一颗有钱人的脑袋。”要在心灵深处相信自己可以创造财富,并完全值得拥有财富。
【致富法则】如果你不是全心全意、真心真意想创造财富,那么你很可能创造不出多大的财富。
如果想变得有钱,就详细写下为什么创造财富对自己是一件重要的事吧,然后找到亲朋,做出致力于变成有钱人的承诺。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