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终于打破了连续三天的其乐融融,母慈子教。在这种打破中,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昨天会感觉到一种患得失的恐惧与焦虑中,担心这融洽与和睦会有一天消失不复。其实就是内心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与快接近饱和的状态,白天思考问题,早起准备早餐,晚上晚餐加学业辅导,纠纷处理,一天的心灵持续处于疲惫感中,稍一不留神就面临失控。
但也正是这变化,让我懂了一些情况下,为什么会发生矛盾冲突的症结。
①孩子情绪化,对我大吼
连续几天,都是做完晚饭,吃饭,收拾,然后开始陪哥哥一块做作业,要么我在旁边练字,他写作业,一会儿辅导他不会读的单词,或检查他作业,发现错题指导他纠正。差不多一晚上都不会闲着。
昨天收拾完已快8点,让他先做作业,但提醒了几遍,孩子总是一会儿又在玩卡片,一点坐桌子上写字的念头都没看到。想想到时又要写到很晚,我便有些控制不住情绪,这娃,老不自觉,竟总是要我在旁边监督着,陪着。于是又控制不住地开始说教他:“先做完作业再玩呀,不要等着妈妈一块写,你这作业怎么成了我的压力呀!”等等。心中有一种气,然后就多说了几句,没有发怒说,但他就开始怒起来,飙高音吼叫我:“我都完成了呀!”“就剩下一点点!”气焰比我还高,气氛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我有些生气。这孩子,说都不能说。一说就比老娘还要燥。和他不计较吧,又显得没有制度章法,怎么体现我是个妈呢!如果过度计较,干脆不理睬他,或吼他一顿,又显得孩子气,过于情绪化,无事于补。冷静一会儿,我从卫生间直接站出来:“儿子,你这样吼妈妈,很不尊重妈妈,今天要扣你的表现分一分!”也不知道这样的小惩大戒,是否能起到效果。感觉以后对孩子,还得得找更多方法来管理。
有时候就是这样,明明知道应该采取鼓励的策略,鼓励是王道,但就是有情绪,想批评,觉得他的行为无法接受。这个时候完全是没有理智的策略意识。
看来管教中,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让自己出现情绪。而想要不出现情绪,就要预足足够的精力,来预防压力。之所以会说教他,让他自己敢紧写作业,不要总是让妈妈一块监督,是因为连续几天的陪伴,以及自己在生活,思想上的用力,精力有些不足了。
而管教,采用说教的方式,或者抱怨,会直接引起孩子的逆反,变得也情绪化起来。
②上美术课没有水粉笔,大哭
周五有美术课,但还是没有备齐水粉笔。虽然晚上我下楼去周围店给他找了,仍没买到。
因此他便哭开了,哭的很伤心,每次我看着总会影响我,因为他的哭和弟弟看起来很不同,他哭我觉得接受不了,弟弟哭我会很轻松应对。我觉得他很大了,遇到这么点事还哭?认为没有笔,又不是件多么大的事,就因为上美术课没有水粉笔,就哭成这样?
我心里有很多难以共情的因子,但是我没有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而是一直在安抚,但是他的情绪仍一直持续,搞得我心中也有些烦躁,无力,疲惫。于是走开不管,去洗澡,让他自己在那沉浸着哭。后来故意让他帮我找个东西,起了点小作用,至少让他暂时恢复一点理智,不要沉浸于情绪中。
后来上床给他们讲故事,他的情绪总算平静下来。我告诉他已经在网上买了,他撒娇地说:“我要买24色的。”我说好。
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东西,我没有什么,或我做不到什么,他们就爱哭,然后认为我不能满足他们,是我的问题。发现孩子经常对自己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期待。而我并不能经常满足他们的期待。需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点事实。要看到现实,理性一些。
当然这些需要在他们情绪好的时候说,然后在他们有情绪的时候,接受情绪就行,事情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不能被他们的情绪左右,不是吗?
③与孩子关系的好坏,取决于父母
这几天的全力投入,原来家长与孩子是否能想处融洽。其实全在家长情绪控制的好坏。孩子总是那个孩子,有好的时候,有情绪不稳定,处理不了的事的时候。他们一般不会无缘无故起事,有时是性格的原因,有时是体力,有时是心理原因,若父母不能理解,做不到化解问题,就会形成矛盾。
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不能理解他们的处境。其实后来想想,我家哥哥之所以会因为美术课没有水粉笔,一方面是别的同学可能都备齐了,但他只能看着别人画,心里难免不开心,而且是这周两次都没有准备上。还有一方面可能是担心没备上工具,怕被老师看到而批评他。最后是对水粉笔,一种新的绘画工具想尝试的渴望吧。
当时我是难以理解的,认为这完全是一件小事,不至于哭成这样。但后来想到更深层的心理因素,才理解他哭的原由。
所以能否理解孩子,理解他们的处境,其实取决于对孩子的了解,对他们处境的思考。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想当然就会出现情绪,认为孩子的不对。
孩子从小到大一生中,必然会出现很多次情绪化,或不够优良的表现。这时候父母能不能控制住自己,搞定问题,搞定孩子,也就渐渐决定了关系的好坏。在这个层面上,父母就是孩子小时候的兜底人。正因为是父母,比孩子有能量,所以需要”罩“着孩子,不能用高位者的气势来压他们,否定问题,或者拒绝承认他们认为的问题存在。而是不管哪种情况下,包容,理解,鼓励,严格,一体,把自己的力量传给他们,助力他们成为未来有力量的人物。父母能控制好情绪,孩子也会学会。父母推脱责任,孩子也会学会。父母暴力,孩子也难免以后只认为暴力,种种,决定因素都在父母的身上
从这样讲,就不能再说孩子的不好。所有的改善要从自身做起,而不是孩子。谁让自己是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