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有一次在同贡庞夫人交谈时问:“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
“母亲。”贡庞夫人回答说。
这个回答深深地打动了皇帝。“不错!”他说,“在这个词里包含着一种教育体制。那么请您费心,务必要培养出知道怎样去教育自己孩子的母亲。”
从我女儿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会成为什么样的妈妈?她会喜欢我吗?因为这个问题,我差一点就抑郁了,甚至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成为一名母亲。在做妈妈这件事上,我无人可以请教,我的妈妈,她生下我们姐弟四个,目的很单纯,那就是要一个男孩儿传宗接代。
女儿出生以后,我买了很多育儿书,也听过很多育儿讲座,学习了很多位育儿专家的经验,我反倒是觉得,我越来越不会做妈妈了。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无措。尤其是学习方面。
就算我再怎么明白“读书不是唯一出路”,我也不敢放任孩子的学习不管,就算我再怎么赞同“应试教育”是颗毒瘤,我也不能不问孩子的成绩。在我们这座小县城,幼生小居然都要考试;某些坚持素质教育的幼儿园的孩子,居然被嫌弃会写的字少;学校里喊着减负,书包却越来越重,孩子实际上课的时间却越来越多。我没有办法,社会如此,家家如此,我再怎么想做一个开明父母,也给不了女儿一个纯玩儿的童年。我的脑子里,几乎每天都有一种东西在跟应试教育做斗争,这让我很累,让女儿也不知所措。有时候我会想,女儿的心里会不会觉得妈妈是个神经病?
不知道有没有家长像我一样问过自己:我到底是因为爱孩子才管教她,还是因为害怕呢?我怕她吃不好,怕她睡不好,怕她玩不好,怕她有危险,怕她被欺负,怕她不优秀!尤其是最后一点,是我最怕。她的将来,从她没出生的时候,我就在替她设想,想了无数种方案,也否定了无数种方案。不能做官,官场黑暗,想独善其身也难;不能经商,商场如战场,一失败万物成空;不能搞研究,学术界的生活太枯燥,也太累;不能嫁穷人,不能嫁富人,不能不嫁人;不能太独立也不能不独立......我知道我想多了,可是作为一个母亲,我还没有学会如何省心。就像“神童”魏永康的妈妈--曾学梅。
魏永康: 1995年,12岁,湖南省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三等奖。1995年,12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岳阳赛区一等奖。 1995年,12岁,湖南省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岳阳赛区一等奖。 1999年,16岁,湘潭大学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20周年物理知识抢答竞赛二等奖。
有个这样的儿子,足够让妈妈欣喜吧?如果人生就沿着这个轨迹继续发展下去,妈妈做梦也能乐醒吧?可是,现在我们都知道了,魏永康成了失败教育的特例。2003年,魏永康被中科院退学,妈妈恨不得让他去死,后来有了工作,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可是这个家再也不会变得普通了,母子关系再也不会正常了。曾学梅说,这都是她的错。可她究竟错在哪里了呢?她为了儿子的学习倾尽全力,一路陪读,在生活上照顾他,在学习上帮助他,甚至自学了英语,日语,以备将来儿子出国她可以当翻译!如果不是神一样的妈妈,真的做不到如此这般!
如果说曾学梅真的有错,那错就错在她爱的不是孩子,是孩子的将来!这个感悟是我在读完《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以后才有的。
有人说,这本书像是某机构的宣传,有拉拢客户之嫌。我觉得,这种说法太极端了。这本书的作者是三个人,他们是“明日之星”少年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三位都是博士,在教育界,心理届都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还有一个关键的身份就是,他们都是美国人。如果说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有拉拢生意的嫌疑,我可以理解,可是它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能拉到什么生意?就像我是开绘本馆的,我喜欢跟人聊绘本,周围人难免有的人会认为我想发展她为客户,可是你远在千里之外也这样怀疑我,我会觉得很委屈。亲,我服务不到你那里啊!不仅服务不到你的心,就连你所在的区域,我也做不到生意啊,我还没做到跨国集团的地步!
读了这本书,收获还是蛮大的。尤其是美国最著名的女人希拉里·克林顿的那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她说:我是第一次做你的妈妈,你也是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带着这句话给我的触动,我一口气读完了全书。真的像封面写的那样--十堂心灵成长课!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对妈妈形象的定义过于高大了。不仅仅是我,我身边的很多人,我的父辈,朋友们很多都这样,想要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包办一切。
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妈妈,应该是与孩子平等的:是她的亲人,有亲情;年长于她,可以给她照顾;帮助于她,却从不包办一切;爱她,是因为她就是她,不因为任何成绩和光环。
做妈妈这门世界上最深奥也最重要的课,我还将继续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