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几年的的心理学学习中我经常听到“接纳”这个词,早几年就看了一本《接纳,幸福的开始》书,但对接纳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对接纳的体悟和理解还没那么高,写这个主题主要是在鞭策激励自己。
小时候的我接纳度挺高,没什么分别心,经常向儿时伙伴伸出援助之手。长大的我,虽外表看起来没那么强势,但内心还是很坚定的。在听别人说接受不了某人时,自己并不对某人产生偏见,只要别人与自己交往,便能够与他交往。看见别人在对等地条件交往时,自己傻乎乎心甘情愿地付出。想来是小时候自己同周围相比环境的优越,是自己内心的富裕和充足,使自己少了些势利,多了些傻。想来要想接纳度高首先要自己好,自己的家庭环境好。可能是现实总要教给人点什么,糊涂总是得变得清晰一点,可现实的清晰,可能更容易使人受伤,难得糊涂是糊涂、清晰、进而难得糊涂,是对事情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后的更高境界。前几年学了《论语》《道德经》,感觉自己从“看山是山”上升到了“看山不是山”,现在看来只是自己的浅薄的觉知,就像知识少的人学了一点便觉得自己知识渊博,而真正知识渊博的人却觉得自己学到的很少。自己认知的浅薄,爱的不断流出,而未感受到的爱的流入的减少,环境、人的变化,即使与早前一样的困难却感觉到了更大的无力和胆怯。想来可能缘于生理激素的减少,可能缘于少了些爱的激励和互相的依靠。自身状态的下降,对外的接纳度自然下降,分别心增多,这可能就是人生不会是直线上升而是螺旋式上升。不过看似的困境却能给人以更多的智慧,更多的能量,烦恼即菩提,烦恼即智慧,一直处于顺境中能量是较弱的,但同时也照见了自己内心的弱,照见了自己较大的依赖性、较多的不安全感。
生活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不足,解决自己的不足。解决方法唯有接纳自己,接纳家人,不与别人攀比,只让自己及家人变得越来越好,家庭关系和氛围变得越来越好。家庭成员之间的指责抱怨不接纳又何尝不是造成不安全感最大的原因。接纳自己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不足,接纳家人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不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家人的不完美。唯有接纳了,才不会处于对抗中,接纳了才能看到对方那样说法和做法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理解对方早年前受到的那样的伤害,理解对方内心的虚弱和无力。理解对方的不容易,可能能更多地生发出一份同情,可能会更有利关系的和谐。就像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大声接电话,做法有失大雅时,也可以看到他可能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看到某人没有感恩心、抱怨指责爆棚时也能够理解他可能从小就生活在抱怨指责的环境里。看到有人根本没办法生起感恩心,可能他内心缺爱太多。有人动辄就发脾气、爆发、觉得受害进而攻击的人,可能他从小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就是那样的,可能他小时候经常受到别人的攻击侮辱,心中一直藏着攻击心,其实这样的人是可怜的,是受害者。更高层次的接纳如一位南非总统,年轻时因脾气不好、暴力和一些对社会的不满,被诬陷坐牢,但他坐牢后在里边锻炼身体、反思、学习,成为总统后并没有惩罚原来迫害他的狱卒,还原谅了他,这是更高的境界。
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结果,当理解了便释怀了,便放下了,便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情绪。当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时,便会对他多一点顺眼。不接纳,对抗,内心则产生了消耗,于事无补,外在事情无法改变,只会让自己产生更多的矛盾和担忧。且即使是向别人提出建议也要心怀善意,想让别人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提醒他时也要心态平和,少些指责,这也让对方容易接受,利人利已。也要接纳一些事情很遗憾,人生充满了遗憾,多一些随缘,随缘中会有更多美好。
每个人都不能改变别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找自己的原因不是内耗,不是告诉别人我不够好,而是告诉别人我可以以创造的心态、包容的心态让这件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受伤里、痛苦里、内耗里,是理性思考做什么能让这件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具有创造性思维,而不是抱怨性思维。回归自己,即使在别人说自己时,如果能找自己的问题,能看一看这件事情中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可能情绪就会好点。外在事情没法改变时就要改变对事情的看法。
当自己能够跟万事万物学习,能够既不成为别人又可以向别人学习,能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能够悟到不仅鼓励自己的人、而且作对的人、伤害自己的人也在帮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和对方的内心,有一份对事情更加清晰的认知,有更多的智慧时,这又是何等的觉悟啊。
接纳自己、接纳家人时,自己和家人才会变得更好,自己和家人越来越好时,才有能力接纳更多的人,接纳的水平越来越高,自己不就更加富足,更加自在了吗。接纳,幸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