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看过或听过。陶行知的四块糖是教育的智慧,这种智慧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有爱的老师学习和模仿。效果如何呢?有位年轻的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遇到类似的情境,我也用了四块糖,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犯错的孩子更加嚣张,到底是为什么?”
同样的情境,同样的四块糖,为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呢?看一看马克斯•范梅南和李树英合著的《教育的情调》这本书,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教育的情调》整本书都没有提到任何一种特定的、清楚明了的教育方法,但是却很详细地记录了一些教育情境,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不同的应对方式及因此而产生的不同的结果;这本书还用了特别多的问句,即使对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事件,作者仍保有很多好奇和思考,如对于“机智的老师”这个事件,作者会问“这个孩子为什么将这么一件‘小’事记得如此清晰?”“这个老师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样做公平吗?”“对其他的孩子又会有什么影响呢?”等等。这本书倒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门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特的教育情景”,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特的孩子,所有的教育行为都需要教育者站在一个个具体的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体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自己的爱和善意传递给孩子,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它告诉我们“教育学本质上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在一个忙碌而浮躁的时代,人们喜欢追求各种可以拿来就用的技术,连教育也不例外,很多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告诉我怎么做”,然后他们会发现无论是什么方法,最后都不管用。于是他们或质疑方法亦或否定孩子。《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告诉我们智慧的教育学是一门学问,具有独特的人文视角。“教育的对象不是容器,而是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所以,无论你是父母还是老师,你都需要用心去感受你的孩子或学生,需要用心地倾听、真正地尊重,需要你“在场”。不是用你的“技术”去教育,而是用你这个“人”去影响。
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通过一个个问句,它告诉我们要对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保持好奇,要“去质疑自己的立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质疑思考中慢慢培养自已教育的敏感性,才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教育智慧。
《教育的情调》告诉我们要用“心”“看”教育,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拥有“教育的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