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居住的镇上有一特色早餐,每天清晨菜市场南门的店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人,这早餐并不是日常的油条、豆浆之类的,而是没有青菜的面条,且只在九点之前售卖。
当地人称盆面条。据说因用盆装,木碗售卖而得名。
面汤调料由辣椒油,芝麻,八角,麻椒,胡椒,小茼,桂皮,沙仁,肉蔻,碧波等二十多种中草药研磨而成,经过温水搅拌成糊状,加少部分面粉,再倒入热水调和,汤浓、料多却不刺激,微麻辣却不上火,远远走过就可以闻到诱人的香气。
面条粗细如筷子,只加葱花不加其他配菜,煮好放置一个小时不会坨。刚入口微微麻,面条筋道爽滑,尔后口腔微辣,浑身都有火气,夏日吃酣畅淋漓,如若秋末寒冬清晨,搭配煮熟切片的黄牛肉,一碗面下肚,怎一个暖字了得!
老板盛面条手艺是一绝,一把木勺在大盆里一转,就提起面条入碗,勺柄扫过边缘,倏而切断多余的面条,再添一勺汤,刚刚好与碗边缘齐平,满满一碗汤面!
相传盆面条历史悠久,始于西汉,盛于东汉。史载西汉末年,社会动荡,农民起义爆发,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率兵路过此镇,不慎偶感风寒,四肢泛力,卧床不起。当地农民端上一碗热呼呼的麻辣油盆面条,刘秀顿时食欲大增,吃完身出大汗,大呼:“吾愈已,痛快,再来一碗”。从此,凡路过此镇的权贵高官,平民百姓都来这品尝"盆面条”。
更可贵的是这面铺的主人一家也如历史般传统,从不贪图名利,恃宠而骄。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狂风骤雨,都会早上五点开始营业,无论多少人慕名而来,都保持低价,从我记事起的一块钱一碗,到二十年后的今天两块钱一碗,份量始终如一。路过商人见客人如此之多,便想抬价谋利,出高价买配方,结果都被婉拒。
秉承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家训,盆面条至今并未传远,只在这座小镇附近城有些名气,渐渐也成为这个小镇独特的记忆。
离家远行的游子,归来总会先去吃上一碗面,见识过繁华喧嚣,尔虞我诈,回来这里,吃上这碗面才觉得心里暖暖的踏实。
它在一直那里,像母亲的爱一般朴实无华,却情深意切几十年如一日,从未远去,愈加浓郁!
江湖策马 东篱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