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迟迟没有动笔,但是书中的情绪却一直萦绕我四周,让我时不时回味。
第一遍读,带着一点防备,一点试探,一点自持。最开始知道秋微,是跟刘同陈默他们有关,知道他们是关系亲密的朋友,同时也在《天下女人》看过她的节目,那时看来优雅小资,也带着张爱玲般的距离感,看来人们将她同张爱玲相提并论,是有道理的。
今年适逢毕业,在外地工作,开始读一些自认为有距离的作品,了解一些自认有距离的人。秋微和蒋方舟是首选。
作者对读者最大的尊重是字里行间的坦诚,而读者对作者的尊重,应该是将最真实的感受尽数吐出吧。
整本书透露着作者本人的阅历和品位。书中出现的书目,音乐,经历,人物关系甚至一些背景都让我想到秋小姐本身的经历。背景十分与时俱进,但其精神内涵看来却像是极为讲究的民国气味。当然,其中措辞我也十分喜欢。当然,其中还有很多我喜欢的金句,都是简单的话,但却一语中的,道出本质,直指人心。
第一个故事里那种浓厚的日本味道,像极了我读过的仅有的几本日本书籍《人间失格》、《一个人的好天气》、《孤独小说家》,都是一种淡淡的、克制的、隐忍的,但又充满禅意的。
关于“我妈”说父亲中风后躺在床上需要照顾的惨样,我真的笑喷了,肩膀会抖动的那种笑。
达观女性对爱情及金钱的态度,像极了我的妈妈。
关于吵架这件事我深有体会,有一年的时间,我和我妈也老是吵架,我在学校,见面的机会不多但在电话里也吵,甚至过年时候也吵。最亲的人知道怎么伤害对方。但现在关系似乎更好的,不知从哪时开始停止的争吵。
看的是别人故事,增加的好似自我阅历,还有某种治愈。当然,秋小姐也许不太喜欢用“治愈”这个词来形容她的作品(偷笑)。
更多的是亲情的故事,包括我和妈妈,妈妈和外婆,羽生庆太和他的父母。
妈妈在寺庙和我的距离感,让我想起弘一法师在寺庙见到妻子时的场景。
关于对这个世界的欣赏,艺术没有对错,只有美不美,这算是一种极好的熏陶。
还有,非常喜欢写着写着就来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话“大多人都……”,“女人多半是……”“人这一辈子……”,我自己似乎也很喜欢用,在议论文里,这算是一种夹叙夹议,当然,这比议论文有趣多了,也美太多。
其中还有一些金句,无论独处、艺术还是追寻自我,都是可以不断琢磨的。
这个故事的叙事角度来自一个作为孩子的我,非常喜欢,孩子(一直感觉是孩子,虽然是大学生哈)看大人的世界总是半懵懂半成熟,有一种好奇,也有不必说破的太多,让读者自己去找。
第二个故事看到后面触动很大,关于暗恋的AB面,之前在不少的小说电影中看过类似的桥段,但总觉此故事的安排更加巧妙,彼此都以为是互不相知的人,但心底早已做好即使知晓却还是会分离的打算。一般读到故事最后,读者都会惊叹,原来他们彼此爱慕啊,他怎么不告诉她呢,要是他们互相知晓,是不是结局会不一样。秋微的故事让我相信,即使知晓,他们还是会分别,这根知不知晓没有关系,彼此太清楚,无法为对方许诺什么,也更明白放手和释然的意义,在他们这样的年纪,学着感恩有过的经历比起缅怀和想象未发生的可能有意义多了。年少的人总想着那些没发生的事,真正阅历丰富的人懂得珍惜和感恩,也明白释然的意义。
其中关于胎盘的故事拉出很长的年代感,好似发生很久远的以前,但是确切的年代又说不出,那是一种朦胧又确切的年代。
第三个故事更现代化,甚至有点职场化,还带着一种莫名的戏剧化,但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纵使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但曾经有过的每一刻都那么真实,如今的独身女性越发拥有精神的矜贵,懂得做理智的选择。故事中的男子真正是极有魅力,是经过时间世事才有的聪慧。
如果说读第一遍是防备的,那么第二遍读就是毫无保留的欣赏和信任,无论是故事的建构,还是文字的洗练,抑或是笔触间流淌的那种感觉,都让我觉得特别喜欢,我甚至会想,要怎样才能写出这样像是自然流淌出来的文字呢?
或许,读第三遍的时候我会对其中的某些细节有更深的体会,又或者会推翻之前的看法,但无论怎样,都毫不影响这本书值得多读的价值。因为,读完此书的我真的相信“有的人不属于自己,但是遇见了也很好”,“你的一生中,一定有个人几乎成了你的爱人,在他之后,你才是最好的你”。他们说这几个故事是“丧式爱情”,可是透过这几个故事,我看到了一种更好的可能,也更期许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人说常读常新,我相信这本书会让我对此有更深的体会。
��D�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