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没有孩子以前,我始终担心一个场景:当把我和一个小朋友放到一起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可以和他说些什么;特别是当他哭闹、执拗、不配合的时候,我也真的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事后回忆自己的表现,心里也难免觉得有些糟糕。
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不知道如何与小孩儿相处这个问题,算是自然而然解决了;如何缓解她的哭闹、让她与自己配合这个问题,好像也解决了一多半,有时候也会有灵机一动的好方法,让彼此都松一口气。只是这一多半里,难免有一小部分是出于诱惑或哄骗,并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而剩下的一小半,心中始终毫无底气。
幸好,还有这样一本教大人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书。在过去的这一个星期的阅读中,我时常感慨:原来是这样孩子是这样想的!原来可以这样回应!原来,好像,与孩子相处,也没有那么难!这本书就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1980年首版,三十多年后读来,依旧贴心的很。
二
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每一部分都有理论、实例、练习、漫画以做直观表现、还有作者补充和大量的读者实践。书末还有各种补充说明、读者来信以及作者女儿的感受和经历。我本来以为,读这样一本书,会特别费力气,没想到,读的过程,却是异常轻松愉快,读完后的收获,更是非常之大。其实,不仅是大人与孩子的沟通,那些方法和技巧,在大人与大人之间也同样适用。
第一章里给出的第一个练习,就是从大人的实例来说的:很努力地工作一天,还是因为一个小失误被老板责骂,你很郁闷,把事情说给朋友,朋友给出了八种回应,你记录下自己相应的真实感受。八种回应分别是:否定感受,讲大道理,给出建议,提问,偏袒对方,过分同情,业余心理医生,产生共情。说实话,在没有认真梳理这些回应和感受之前,每当面对这类情形时,我一定是在这八种里随机选,而且很大可能是选的前七种,站在一个抽离的立场,实在太容易了。对大人尚且如此,对孩子更不可能去产生共情,去试图了解他们的感受了,因为父母的角色,太容易自认为权威,从而只会毫无益处地指手画脚。可是读完第一章,我就发现,先把自己抛离,认真地倾听,真心去感受并说出孩子的感受,他们的负面情绪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他们自己就可以去解决了。只要有一刻钟的耐心,之后就会有无限的轻松。
每一章,都会让我有类似的醍醐灌顶式的了悟,特别庆幸,读到这一本书并不算晚,还有机会掌握和运用书中的方法和技巧,并且让小姑娘一开始就熟悉这一种说话倾听的沟通方式,不会如我一般,在与人交流上,偶尔犯怵。
三
当然,知易行难,书中用大量的案例和练习让我知道,与孩子相处,与人相处,并没有那么难。但真正做到,还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有足够的耐心和自制力,要有智慧,要把所有的技巧融汇贯通。这一点,对孩子充满爱和理解的作者,也在书中给了家长非常多的理解和鼓励,让我摘录一段吧:
我们虽然学到了新方法,但还是有可能说出或者做出让我们后悔的事情。但不管怎样,我们知道了怎样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我们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可以遵守。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责备以前的过失,那么就不会偏离的太远。我们有可能会暂时偏离正确的轨道,但不会再次完全迷失方向。
还有一段,我也觉得说的很好,那就是关于这本书的书写目的,和这些方式方法的意义之所在。同样摘录,并以此做结:
孩子不是机器人。
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巧去操纵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
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想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
我们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们想树立一个榜样,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