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捌天
姑且先用这个名字吧,原则背后,也许不是那么的贴切或者说合适。
我是想说一说我读《原则》的收获,也许对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广播里说,有统计表明,中国现在的年轻人甚至一年也读不上一本书,显然不是没有机会读书,大家都知道读书好,但却仅仅停留在精神上的认可上。为什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能如此精辟地表述出成功的奥秘,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传统的文人把古人说成两个半完人,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个。也足可见知行合一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当然,他之所以能够获评完人这样崇高的地位还有其他的功绩来支撑,但我以为,知行合一心学的提出是最主要的。知道读书好,去读书,这就是知行合一。我倒不是表明我能够做到,只是发一点感慨。儿子说,读书的感觉真好,他手里拿着一本《平凡的世界》。我告诉他,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古人对读书的感觉,低俗了点,但也很贴切。
回到原题,谈谈《原则》。
这本书还没读完的时候,我就写了两篇学习体会,一篇是读了关于作者瑞·达利欧的生平介绍后有感而发,另一篇是第一个原则中的一个小点内涵让我心情澎湃,不得不提笔。这本书引起了我极端的心里共鸣。现在是第三篇,我想谈谈总体印象,合上书本,还能印在脑子里的就是这个了。
第一点:痛苦就是信号。一个人不能没有追求,不能没有座右铭,不能没有精神胜利法的依靠。这句话完全可以撑得起这样的重任。一个想要上进的人,自然而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自然而然会感觉到各种各样的痛苦。但是对于痛苦的认识,每个人不同。书中的对于痛苦就是信号,就是反转剧情的信号的说法,很是能够刺激到我心灵上的痛点。只要战胜了这个痛苦,人也就进化了。实际上,这个痛苦绝没有你想象来的那么大和那么持久。往往是你刚刚克服了心理上的痛苦,天空就湛蓝一片了。英语中有个谚语,“no pain no gain”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有了痛苦也不一定有收获,需要痛苦加上反思才能等于进步。没有经历过失败的痛苦,说明你没有努力到你的极限,不突破极限自然没有办法成长和进步。
第二点:头脑开放。这一点我一开始一直没有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反复琢磨,才领会其中的含义。作者说的开放,实际上广纳善言的意思,要相信专业的人,这也是书中所说的可信度加权。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一个人非常的固执,固执到无法接受任何建议和意见的地步。比如,生病了,不相信医生的话,反而坚持自己的意见。头脑开放的人有两个特点需要每一个人认真对待。一个是喜欢倾听。作者甚至提出一个“两分钟法则(两分钟内不要打断对方)”来倡议读者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二是善于提问。要相信最好的答案往往都不是你想出来的,而是在沟通中完善的。知道自己不知道比知道自己知道更重要。
第三点: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你最想做的事情。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不想做什么事情,反而这事情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这个时候面临的选择是要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你最想做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参加工作以后的人员来说。现在的工作压力都很大,每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哪个先做,哪个后做,看似简单的问题,大多数人都会在这方面犯错。因为人本身有个惰性,要克服心理、身体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正确判断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事情。下班回到家,我很想刷一会微信,也很想看一会电视,但是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给儿子营造一个学习的家庭氛围,于是我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这篇文章有些教育人的意味在里面,感觉可能是让读者有些不是很舒服。但真真切切是人生的真谛所在。作家说散文是发现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体会还是有点意义的。
诚然,一篇文章想概括一本五百多页大部头书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我尽最大努力提供我的理解。一百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还是推荐亲自读一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