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就开始在学校寄宿,从那时起,回家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大,初一一周回家一次,初二之后偶尔两周一次,初三之后一直到高三,经常时一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会感受到村里的变化,人越来越少,谁家又在市里买了房,谁家的小孩又辍学外出打工去了,当然,那些小孩都是我的同学。
我还记得,班级没有分拆之前,我们班总共有二十一个人,因为学校人数少,大家从低年级开始就在一起,同学间关系也十分融洽,成绩也不会相差很多,课业压力也不大,五年级那段时光,非常怀念。
小升初之后,一些人留在了附近的乡镇中学,一些人去了县里的公办中学,很少一部分人去了私立寄宿中学。大部分家长不太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太多资金,同时对小孩没有信心,早已计划好等小孩念到高中就让他出来务工。在这方面,我非常感激我爸,他对于子女教育的投入从不会计较半分。
乡镇中学开放的环境使得学生需要有更好的自制力,克服周遭的诱惑,玩性比较大的同学离开了父母的约束,终于可以整日泡在网吧、游戏室。自由是会上瘾的,从此再也回不去课堂。那些留下来的同学,非常值得敬佩,这些坚持、自制没有人教给他们,全都是内心自发的,因此弥足珍贵。我的两位发小,分别走上了这两个极端,今天想说那个辍学的家伙。
我小学毕业之后就没再见过他,即便他就住在我家隔壁。
我俩几乎没有友谊,有利盟友,无利路人。他是家里的独子,上面有两个姐姐,与上一篇提到的朋友很像是不是?区别是他的家境更好一些,家中不缺疼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小学时期,家里就给他买了几千块的保险,在那时的我们看来,这等同于天价。我们经常去掏鸟窝或者抓鱼虾,他很擅长这方面,通行的还有同村的很多伙伴,他们都身怀绝技,或是擅长爬树,或是擅长布陷阱抓黄鼠狼,还有擅长养鸟的,唯独我呆滞木讷,什么也不会,一直都是跟着大队伍走,把把风、出出蛮力,一无是处,毫无特点,也难怪那时候很少有玩的来的伙伴,谁愿意和一个这么无趣的人相处呢?
现在唯一记得的一件事是,我俩在路上看到一节钢丝,同时抓到的,谁也不愿意放手,最后因为这节钢丝打了一架,最后应该是我赢了,记得他爸跑到我家来责骂我,我最后被逼急了就说了句“小孩子打架,你一个大人瞎掺合什么 ?”,在农村,你不能和一些人讲道理,即便他已为人父。最后还是我妈问声赶来解的围。
他中学开始就沉迷网络,还没撑到初三就辍了学,外出务工,后来他家买了房,举家搬去新家,逢年过节也只能见到他父亲的身影。
村里通了水泥路之后,老爸想用石子从主路铺一条道到家门口,和他爸商量,他爸不同意,觉得会压坏门前的水泥,后来改换成从另外一家邻居门前过。现在门前杂草无人打理,已经半人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