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徐海刚 看眼前 12.18
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做的时候会用心;
把别人的意见接受了,当成自己的意见,就不会纠结;
在别人的成功和喜悦里,感受到自己的意义,我把这些叫做“认知转换”。
它把“无我”和“自我”统一了。
同时,这是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捷径。
批判性思维,是指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观点,在思维中不考虑自身和群体的私利,就是公正的思维,就是“无我”!
“无我”?够佛学吧?其实沒有那么玄,只是“自我”的泛化罢了!
注: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观点来自《思辨与立场》一书,下一篇文章我打算写。许多人栽跟头,栽在这里一辈子。
“我”的诞生
我们每个人出生不久,首先建立的就是“我”的概念。这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但也是囚禁我们让我们无法自由的囚笼。因为“我”的概念,把我们和周围隔开,它既是安全的也是孤独的,既利己又对立于他人。
“无我”需要勇气,就像盈利需要冒险、刺激需要欲望。
一个硬币有两面,我们不可能只选择其中一面。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成对出现,智慧和思考,财富和运气,友情和付出。只想选择其一,是我们认知的困境,也是纠结的根源。
认知转换算是认知升级后的具体体现、具体行动!
认知升级了,还只是停留在想,只有认知转换了,才更接近行动。
当然对别人来讲,往往是看到你独特的行为,感到你认知转换了,才知道你是认知升级。
富人的陷阱
我们不喜欢富人,可能是因为富人跟身边人的连结变得薄弱。他们很多事情都是别人替他带办了,日常的食物采购有保姆,服装定点专门的品牌店,社交圈也相对固定。对普通人来说他们是疏远的。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把温暖晒给身边的普通人。
就算是直接接触的普通人,因为是靠他吃饭,他也不必小心翼翼地讨好。如果他不知感恩,无法从“自我”,跨越到“无我”,慢慢就会把自己活成孤岛。
• “自我”因为财富而变得高耸如云。
• “自我”因为财富而拒人千里。
财富并没有错,是错误地使用了财富。
这是有钱人的专属陷阱。
富人的机会
财富可以泛化“自我”,爱洒大地情满人间。
对一个富人来说,理论上更容易做到;现实中,只要他意识到,更大的幸福感不是来自财富的增加,而是来自更大范围的影响,那么对“自我”的关注就会下降。
更大的影响,也就意味着更大的成就感。
从“我”的成功,转换到我周围人的成功,是“自我”的泛化。
“无我”只是“自我”的泛化!
它追求的是更大的自我实现,更广泛的影响力和更自由的感觉。
硬币的两面
这也是慈善行为共同的心理机制:
———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怎么可能“无我”,都是“自我”的泛化!
寄情当下也只是暂时的注意力转移,融入天地,就是把天地泛化成了我。“泛化自我”才是根本之道!
“自我”“无我”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关注什么就看到什么。
泛化是桥!
2018年12月18日,上午9:32
作者 徐海刚
版权申明: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看眼前(haigang-yanqian);欢迎关注。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请保留此版权声明!
转载时 请注明 作者 徐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