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得儿,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咿呀咿得儿喂。”现在回想起这首《回娘家》歌曲特别特别想笑。
因为当初学习这首歌的时候是在上学期间,自己根本不懂其中的深意。记得那时候,利用暑假带着一帮孩子们玩乐,自己还教他们跳这支舞蹈。记得当时还纳闷为何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如此简单的歌词竟然硬是不懂。而如今,自己真的成了人家的媳妇,真的也开始带着礼物回娘家,却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而我的娘家和婆家只隔两家,也算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那种,大家都喜欢称“青梅竹马”,其实我俩真的不是从小就定下的娃娃亲,只是每次回娘家,只要碰到邻居就会笑着说真方便。
刚刚结婚那些年,总是特别不适应,特别是腊月二十三不让回娘家,除夕贴上对联后、初一都不让回娘家,因为我总是忘记。每当这几天我走到门口就会被提醒,或者说还没动身就被制止了。时间也让我慢慢地学会了接受,现在再也没有人提醒我,可我也再也没有违反过。
其实很简单,因为忙,基本上回家过年就过了腊月二十三。等到除夕根本懒得出去,初一也不怎么外出,最多就是下午出去转一圈也是开车前往。回忆后发现自己对于婆家熟悉了,对于娘家却疏远了,难道这就是老人们常说的那种感觉吗?身边的很多例子应该也是这样吧!
自己肠胃不好,不适合过年的油腻,总是很小心,但依然吃坏了肚子,所以搞得很疲惫。而自从有了孩子,初二这一天总是有很多不能早起的理由。今天,我依然是最后一位,姐姐一家,妹妹一家、哥哥一家还有弟弟,都已经在家等候。我才开始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孩子回娘家,妹妹和侄子侄女都来接我,哎,他们已经习惯了我的姗姗来迟,所以没人感觉意外。
不过今天嫂子和妹妹不约而同拍了一个我从婆家到娘家的过程,妹妹竟然写到:两分钟的路程硬是走了四分钟!哈哈,因为我前面走,二宝本来挺乖,不知怎么回事大哭起来,我只好拐回去再回来。三岁左右的孩子可真不是一般的粘人啊!这些天可以说是时时刻刻不分离了!用我婶婶的话就是“经常给孩子放在家,终于抓住你了还不得使劲看着啊!看你给孩子吓的!”心里挺不舒服的,的确对不起孩子。
回家几分钟,哥哥一家便去嫂子娘家了,全家福也在慌乱中忘得一干二净,其实一年也只有这个时候是全到的,都怪我!我和姐姐、妹妹三人开始去我们的叔叔家拜年,“娘家有人才叫娘家”,老人们的话听起来不好听但的确是事实!亲朋好友中都有“回娘家空空”的感觉了,突然好想和两位妈妈、叔叔、婶婶们说:“你们一定要保重自己,有你们我们一群人才有家啊!”
表弟就是带着老婆回娘家,娘家父母早已不在人世,只有一个哥哥在家等候,所以中午来我家吃饭,我的心中特别不好受,替弟妹伤感。吃过午饭,哥哥回来了,又迎来了另一个表弟,加上姐夫、老公、妹夫,几个人开始小酌一杯,谈心。他们也谈到了伤感处,虽然都是大男人,但也会动情,特别是失去爸爸不久的老公,红着眼睛提前离开了现场,我相信他肯定是回家哭过后才倒头大睡的。
人生无常,让我们且行且珍惜!“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不要再寻找无谓的借口,多陪陪我们的家人吧!“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问个平平安安。”今天我只在大家都离去后帮妈妈扫地,好久好久没有在自己的家扫过地了,真的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