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撰写关于刻意练习及专业特长的文章,或者就这些话题举行演说时,读者或观众总会问我,“那么,怎么来解释天生的才华呢?”
我在自己的文章及演讲中,总是传递着同一些基本的信息: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有效的练习也许有许多类型,但最有效的只有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利用了人类大脑和身体创造新能力的这种天生的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细致入微的心理表征的帮助下创造的,那些心理表征使得我们能够比其他方式有效得多地分析和响应我们面临的各种局面。
好了,有些人也许会说,我们都懂得这些。但即便如此,难道就没有哪些人真的不必如此努力地工作,依然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好吗?同时,难道就没有哪些人天生就不具备某些方面的才华(比如说音乐、数学或体育),以至于不论他们多么刻苦训练,也永远掌握不了这些技能吗?
在所有关于人类天性的信念中,持续时间最久、也最根深蒂固的一种信念便是:在确定人们的能力时,天生的才华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信念认为,不论人们想成为杰出的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作家,还是其他领域或行业中的杰出人物,如果他们生来具有这些方面的才能,就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他们依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提高技能,但比起其他那些缺乏天生才华的人,他们需要的时间更短一些,而且最终能够攀登到更高的高度。
我对杰出人物的研究,指向了一种迥然不同的解释,涉及在某些领域或行业中,有的人为什么最终能够培养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实际上,刻意练习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让我们将错误想法与现实分隔开来,探索在杰出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才华与练习所发挥的交互作用。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天生的特征比许多人通常以为的,发挥的作用不但小得多,而且也有很大的不同。
破解“帕格尼尼奇迹”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òPaganini)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但即使对他本人来说,他的故事经过多年的口口相传,似乎也难以相信了。取决于人们听到的是哪个版本的故事,故事中的地点要么是一间挤满了听众的音乐厅,要么是户外的空间,在那里,帕格尼尼会在一位绅士的请求之下,给那位绅士的夫人演奏小夜曲。这些故事讲述的基本细节是相同的。
帕格尼尼演出时,观众(要么是数百位常去听音乐会的听众,要么只是一位无比幸运的女士)对其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其中,但突然之间,小提琴的四根琴弦崩断了一根。在帕格尼尼生活的那个时候,也就是距今200年前,小提琴的琴弦是用绵羊肠子制成的,比当今的琴弦更有可能失去控制,而且,随着帕格尼尼的演奏慢慢接近曲子的高潮部分,劣质琴弦无法承受住他那有力的弹奏。观众怔住了,心想,这下糟了,这首曲子就这么突然结束了,但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帕格尼尼并没有停下来,还在继续演奏。用三根琴弦演奏出来的曲子,并不比用四根琴弦演奏的曲子差。接下来,第二根琴弦也崩断了,帕格尼尼同样没有停下演奏。这一次,观众感到欣慰,但欣慰之中夹杂着狐疑。他们在想,他能只用两根琴弦继续演奏出美好的旋律吗?不过,帕尼格格手指的敏捷度和灵活性超乎观众的想象,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用两根琴弦演奏出来的声音,比其他任何小提琴家用四根琴弦演奏出的声音都更美。
然后……你猜到了,第三根琴弦又断了。帕尼格格还是镇定自若。他用小提琴上剩下的唯一一根琴弦演奏完了整首曲子,他的手指已经血肉模糊,而观众则看呆了。
父亲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大约10岁,当时我隐约觉得,如果帕格尼尼真的能像故事中描述的那么神奇,那一定拥有某种极其罕见的、甚至独一无二的、无法解释的能力。长大之后,我在研究刻意练习多年之后,依然记得父亲给我讲的故事,而我开始搜寻更多的细节,以便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么神奇的表演是怎么做到的。
一根弦演奏的秘密
你去了解帕格尼尼的生平故事时,首先不得不承认,他真的是一位划时代的杰出小提琴家。他发明了许多新的技巧,使自己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演奏。他是一位喜欢以夸张表演征服观众的演奏家,醉心于做一些其他小提琴家做不到的事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要理解我父亲讲的故事,关键是了解一篇古老的科学报告,我发现,这篇报告重复着由帕格尼尼自己讲述的一个老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200多年前,帕格尼尼经常在意大利卢卡镇表演,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经常和他的家人住在这个地方。一位女士常常前来观看帕格尼尼的表演,帕格尼尼有所察觉,渐渐地,两人坠入爱河,于是,帕格尼尼决定为她作一首曲子,在下一次音乐会上演奏。他把那首曲子取名为《爱的场面》(Love Scene),曲调反映了两位爱人之间的交谈。帕格尼尼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来演奏:将小提琴中间的两根弦取掉,只要最上边和最下边的两根弦,即E弦和G弦来演奏,用E弦代表女子的声音,用G弦代表男子的声音。帕格尼尼这样来描绘男子与女子之间这种假想的对话:“现在,这两人一定在相互斥责,过一会儿,他们又在叹气。他们一会儿悄声耳语,一会儿低声抱怨,一会儿欢呼雀跃,一会儿欣喜万分。两人最终达成和解,一块跳起了芭蕾双人舞,用欢快的终场曲结束。”
帕格尼尼的表演大获成功,音乐会结束后,他收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请求。波拿巴家族的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转的语气对他说:“你能不能在一根弦上发挥你的天才呢?”显然,公主对声音相当敏感,用小提琴的全部四根琴弦演奏的曲子,对她的神经来说似乎太嘈杂了。帕格尼尼答应试试看,并将该曲子命名为《拿破仑》(Napoleon),原因是拿破仑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观众们同样对这首曲子十分欣赏,帕格尼尼也开始深深陶醉于一根琴弦的曲子的作曲,并且用只有一根琴弦的小提琴表演。
当然,由于帕格尼尼喜欢以夸张表演征服观众,随着他开始将单弦曲子引入到演奏曲目之中,他不只是简单地加以介绍,而是用小提琴演奏出来。在演奏的过程中,他用很大的气力一根接一根地挑断琴弦,直到最后只剩下G弦,才结束整首曲子的演奏。他在脑海中想象这些曲子,曲子的大部分用四根琴弦演奏,然后,一部分用三根弦演奏,一部分用两根弦演奏,到了最后一部分,只用G弦演奏。由于观众此前从来没有听过这些曲子(当然,那个时候,录音机和留声机还远远没有发明出来),因此,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声音听起来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只知道,那些是极其美妙的声音,在演奏一首曲子的情况下,帕格尼尼会拨断三根琴弦,最终只剩下一根弦来结束演奏。
帕格尼尼能够做出单弦演奏的小提琴曲,并且用单弦来完美地演奏这些曲子,绝不应小看。他是小提琴大师,而他独具的这种能力,在他那个时代,其他的小提琴家都望尘莫及。事实上,他的演奏并不是现场的听众认为的那么神奇,而是长期而细致的练习的结果。
人们相信天赋的力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天生的天才明显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像帕格尼尼这样的人,似乎展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技能,这些技能,换作其他任何人,或者是练习得很少或根本没有练习的人,不可能拥有。如果那些天生才华确实存在的话,那么,一定有些人至少生来就拥有这些才华,这使得他们能够做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碰巧,我慢慢地养成了一个兴趣爱好,去调查研究关于那些天才的故事,而我有信心向大家报告,我从没找到有说服力的例子,证明任何人不经过高强度和广泛的练习,便能培养杰出的能力。我理解天才的基本方法,与我理解任何杰出人物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我会提出两个简单的问题:这种能力的特点究竟是什么?以及,什么样的训练使那些能力成为可能?在为期三年的观察中我发现,任何一种能力都可以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来予以解释。
对我来说,原本可以花很长的篇幅来介绍许多得到人们认可的天才,但那并不是本书的目的。让我们只观察几个案例,以便通过刻意练习的透镜来观察时,那些看似神奇的能力能很快变得更可信。
破解“莫扎特传奇”
莫扎特出生250多年以后,依然被人们引用为无法解释的天才的终极例子。他能在如此小的年纪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似乎除了假设他天生就有某些杰出的才华之外,再没办法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了。
通过查找历史记录,我们知道,莫扎特在很小的时候便能弹奏大键琴、古钢琴,演奏小提琴,给全欧洲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从6岁开始,他的父亲便带着他和姐姐,用几年时间在欧洲巡回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维也纳、布拉格、曼海姆、巴黎、伦敦、苏黎世以及许多其他城市,为当时的社会上流人士表演。当然,小莫扎特当时年纪太小,以至于坐在凳子上时,脚还够不着地,双手也只是勉强能够触摸到琴键,因此成为这些表演的一大看点。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小年纪就能演奏如此多种乐器的“神童”。因此,他在如此小的年纪就拥有这种能力,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于是,我们一定会问,他是怎么训练的?我们能够解释他的这些杰出能力吗?
在18世纪,欧洲人从来没有对这么小的孩子进行过训练,让他能演奏小提琴和键盘乐器,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见证了许多五六岁的孩子在采用了铃木教学法进行训练之后,能够出色地表演小提琴、弹奏钢琴。因此,从今天的视角看,莫扎特的成就似乎并不那么令人惊奇了。事实上,如今的视频网站上,有许多记录着4岁多的孩子拉小提琴和弹钢琴的视频,他们的水平甚至比成年人还高。然而,我们不能首先就想着,这些孩子生来就具有某些卓越的音乐才华。今天,我们见证了足够多的这种“天才”,也知道了这些孩子正是从两三岁时便开始高强度的训练,才培养并发展了他们出色的能力。
当然,莫扎特当时并不具备采用铃木教学法的优势,但他的父亲也和现代那些送孩子接受铃木教学法教学的家长一样,想尽一切办法来提升孩子的音乐才华。此外,如我在引言中提到的那样,莫扎特的父亲不但写了一本如何教年幼孩子学习音乐的书,并在莫扎特的姐姐身上测试了自己的理念,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音乐教师,致力于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对其训练。莫扎特也许在4岁之前便开始了自己的训练。由我们知道的这些,便可以解释莫扎特怎么能在那么小的年纪,不用借助某种杰出的天赋培养如此杰出的音乐才华。
因此,我们可以把莫扎特的这种能力解释为早熟的音乐家。他作为一名儿童作曲家的才华,则是其传奇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仅仅用当代的那些小提琴奇才的平凡出身来解释了。根据许多传记,莫扎特6岁时开始作曲,8岁时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1岁时写出一部宗教剧和几部键盘乐协奏曲,12岁时创作了一部歌剧。
在这方面,莫扎特的天才到底是什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回答过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将试图搞清楚他是怎么做到的。
“儿童作曲家”的秘密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莫扎特的父亲对莫扎特进行的训练,与我们现在的音乐训练迥然不同。如今,铃木训练法的音乐教师侧重于音乐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在单一的乐器上演奏等,而莫扎特的父亲不仅教他演奏多种乐器,还让他欣赏和分析乐曲,并且作曲。因此,从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开始,他父亲就在促使他提高作曲的技能。
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有的人声称莫扎特在6~8岁时就开始作曲,几乎可以肯定,这有些言过其实。我们首先知道,莫扎特早期所作的曲子,据说实际上是由他父亲一手写出来的。他父亲声称,自己只是整理了小莫扎特创作的曲子而已,但我们不可能知道,某首特定的曲子,到底有多少是莫扎特本人创作的,又有多少是他父亲创作的。别忘了,他父亲本身是一位作曲家,而且是一位不得志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从来没有获得过他想要的称赞与喝彩。如今,许多小学生的家长也过度地参与孩子的科学展览项目。如果说年轻莫扎特的作曲也像这些科学展览项目那样,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父亲一手包办的,那我们可能一点儿都不会感到吃惊,特别是考虑到他的父亲放弃了自己当时的整个职业,一心一意只希望儿子大获成功,以便自己脸上有光。
鉴于我们对莫扎特在11岁时“创作”的那些钢琴协奏曲的了解,后面这种情况似乎更有可能。尽管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那些是原创的音乐作品,但音乐理论家们最终意识到,这些曲子全都是以别人所写的相对不太知名的奏鸣曲为基础的。如今,似乎更有可能的推测是:莫扎特的父亲把这些曲子作为创作练习布置给莫扎特来完成,以便让他熟悉钢琴协奏曲的结构,而且,这些曲子中,只有相当少部分是由莫扎特原创的。此外,证据显示,即使是根据其他人的作品再创作的那些曲子,莫扎特也从他的父亲那里获得了极大的帮助。我们真正可以确切认为是莫扎特创作的第一首曲子,是在他15岁或16岁时创作的,那个时候,他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经过了十年的刻苦训练。
因此,我们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莫扎特在10岁之前完全靠自己创作了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音乐作品,而有很好的理由相信,那时的他创作不了那些作品。当他明确地开始创作那些原创的、复杂的音乐作品时,已经练习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简单地讲,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这的确不容置疑,但并没有证据来支持(而且有大量的证据反证)这一观点:他的杰出成就不能从刻苦训练的角度理解,因此必须归功于天生的才华。
家庭滑冰场
我发现,我曾深入研究的每一位神童,都具有同样的特点。一个现代的例子是加拿大冰球选手马里奥·拉缪(Mario Lemieux),人们一般认为,他是史上最杰出的冰球运动员。有许多关于马里奥年轻时的故事,比如说,他一到冰上,就像鱼儿游到了水中那么欢快;又比如,他刚开始学滑冰,就好像天生会滑似的,胜过那些已经滑了好多年的、比他年龄更大的孩子,等等。许多这样的故事,出自马里奥母亲的口中。反过来,这些故事使得人们断言,马里奥显然是生来就具备某种卓越天赋的绝好例子。
不过,稍稍“挖一挖”马里奥童年时代的故事,便会发现,他的情况与年幼的莫扎特情况十分相似。如我在第7章提到的那样,马里奥一家人都迷恋冰球,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从他刚刚开始学会走路起,他的两个哥哥就开始教他打冰球和滑冰。三个人经常在地下室里用木制的球棍来模拟玩冰球,他们脱掉鞋子、穿着袜子在地下室里滑来滑去。后来,他们的父亲在家的前院建造了一个溜冰场,让他们练习冰球。父母还十分注重鼓励他们进行这样的练习,以至于把“冰”都延伸到家里来了,以便晚上的时候,孩子们不用由于外面太黑而影响练习。父母将外面的雪堆搬进家里,制成冰块,铺在前廊、餐厅、客厅等处的地板上,并且始终把家门打开,以便屋外的冷空气能够进到屋里,使冰不至于融化。于是,三兄弟可以在家里的各个房间滑来滑去,使得“家庭滑冰场”这个术语有了全新的含义。简单地讲,有证据表明,马里奥和莫扎特一样,经过了大量的刻苦训练,才被人们注意到他拥有“天生的”才华。
破解“天才跳高运动员的神迹”
在所谓的体育奇才中,也许最引人关注的最近的例子是跳高运动员唐纳德·托马斯(Donald Thomas)。大卫·艾伯斯坦(David Epstein)在一本名为《体育基因》(The sports Gene)的书中讲述了唐纳德·托马斯的故事,而且,由于这个故事太引人注目了,自那以后,一直被人们反复传诵。以下是唐纳德·托马斯的故事的基本细节。
唐纳德·托马斯出生在巴哈马群岛,在密苏里州林登伍德大学念书,而且是学校篮球队的一名队员。有一次,他跟一位朋友打篮球,那位朋友是校田径队的跳高选手。结果,那位朋友向他展示了令人惊讶的扣篮功夫。后来,两个人在学校餐厅里聊起来,友好地调侃一下对方。那位朋友对托马斯说了一些这样的话,“没错,你能扣篮,但我打赌,你跳高跳不过2米。”在大学,那样的高度已经非常不错了,特别是对于林登伍德大学低年级的运动员来说,的确是很好的成绩,不过,最优秀的大学生跳高运动员经常能够跳过2.13米。托马斯不服气,和朋友打起了赌。
两人来到大学的室内田径场,托马斯的朋友把跳高横杆放到2米的高度。托马斯穿着他打篮球的短裤和球鞋,轻松跳了过去。他的朋友又将横杆的高度抬高到2.07米,托马斯又跳过去了。然后,朋友把横杆径自抬高到2.13米,当托马斯再一次跳过去时,朋友激动得一把搂住他,然后把他带到了学校的田径教练面前。教练同意让托马斯加入学校田径队,并参加两天之后在东伊利诺伊大学举办的田径比赛中的跳高项目。在那次比赛中,托马斯依然脚穿篮球鞋,以大约2.22米的成绩摘得跳高项目的冠军,创下了东伊利诺伊大学的纪录。两个月后,托马斯代表巴哈马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以2.23米的成绩取得第四名。后来,他转学到奥本大学,代表学校的田径队参赛比赛,仅仅在跳高天才被发现一年以后,他就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以接近2.35米的成绩夺得冠军。
艾伯斯坦在书中神化了托马斯的成就,将他与瑞典的斯特凡·霍尔姆(Stefan Holm)进行了对比。这位瑞典选手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在跳高这个项目上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有记录可查的训练时间越过2万个小时。然而在2007年的日本大阪田径世锦赛上,托马斯战胜了霍尔姆。艾伯斯坦估计,托马斯只练习了几百个小时。
类似这样的故事,显然有它迷人的地方,在其中,某个人似乎“横空出世”,在某一领域和行业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某种天才选手。今天,由于“1万小时法则”已经广为人知,因此,类似这些故事通常用来作为证明该法则错误的“证据”。托马斯或者其他人向我们表明,只要你生来就具备正确的基因,即使不用练得太多,事实上也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我懂了。人们希望人生中有这样的奇迹,并非所有的一切都要遵循现实世界中那些古板的、令人厌倦的法则。有人生来就有某些不可思议的超强能力,不需要刻苦的训练或者严谨的提高,就能世界一流,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神奇吗?我们的整个漫画产业,就是建立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的。漫画书中常有的情节是:有时,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主人公一夜之间就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你可能不知道,你实际上是在氪星出生的,生下来就会飞。或者,你被一只有辐射的蜘蛛咬过一口,便能飞檐走壁了。或者,你曾暴露在宇宙射线之中,现在,你可以随时隐身了。
但对杰出人物进行的数十年研究让我确信,这样的奇迹并不存在。通过我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什么是天才?什么样的训练可以造就天才?)来观察某些杰出人物的例子,你可以揭开天才神秘的面纱,了解到天才的真实情况。
“第一次就跳过2米”的秘密
想一想托马斯的故事。事实上,我们除了知道他来自哪个国度之外,对他的背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如果只是掌握了这些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难以准确地追踪他可能进行过什么样的训练。但我们确实也知道一些。
首先,托马斯自己曾告诉过记者,他至少曾参加过一次高中校内运动会的跳高比赛,而且跳了“大约1.89~1.95米,不值得一提”。因此,我们知道,他以前至少参加过跳高比赛。而如果他在自己的高中田径队中参加比赛,几乎可以肯定,他接受过一些训练。其次,托马斯说过,跳出这样的高度,“不值得一提”,实际上稍稍有点谦虚。在高中,1.95米的成绩尽管算不上非常出色,但也是好成绩了。
当然,也有可能托马斯在高中时期没有受过任何的训练,而且只参加过一次比赛,并且在没有训练的前提下跳过了1.95米的高度,就好比他在大学里,未经训练便跳过了2.13米那样。这种假设的问题在于,我们真的看到过托马斯第一次参加大学运动会时跳高的照片,他运用的跳高技术绝不是从来没有接受过训练的人能运用的技术。
托马斯明显在运用背越式跳高技术(the Fosbury Flop),这种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后兴起,以美国跳高选手迪克·福斯贝里(Dick Fosbury)的名字命名。该技术以一种极度违反直觉的方式越过横杆:在到达横杆之前,先曲线助跑,等你跑到横杆面前时,你的背部恰好面对着横杆,然后你起跳,在横杆的上方使背部弓起来,等臀部已越过横杆的最后一刻把双脚抬起来,以避免将横杆打下来。运用这种技术来跳高,仅仅在双腿上产生大量的弹跳力还不够,你还得使用正确的方法。如果不经过长期训练,人们不可能有效地掌握这种技术。因此,尽管我们不知道托马斯那天在朋友面前跳出2米多的高度之前到底是怎样训练的,但可以确定,他花了许多时间来学习那种技术,以至于能够轻轻松松地跳过1.89米或1.95米。
我们知道的第二件事是,托马斯在扣篮的时候,有着惊人的弹跳力。我们掌握了一些他在扣篮时的视频,可以看出,他从距离篮筐近4.6米的罚球线处开始起跳,飞过好几个人,再把球扣进篮筐。同样,尽管我们不清楚他在扣篮上花了多长时间来练习,但可以确定,他经过刻苦训练之后,才练就了如此惊人的弹跳力。扣篮显然是托马斯引以为豪的事情,所以,如果他没有刻苦地练习过扣篮,就显得有些说不通了。因此,尽管这是一个间接的原因,但似乎很明显,他在勤奋地练习扣篮时,也提高了跳高的能力。而且,在扣篮时采用的那种跳跃方法(包括短距离助跑,然后单脚起跳),与跳高时采用的跳跃方法极其相似。托马斯在训练自己的扣篮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跳高的技能。一项于2011年开展的研究表明,在技术熟练的跳高选手中,人们单腿跳的能力与他们跳高的高度密切相关。
值得指出的是,托马斯身高1.88米,那对于跳高这个项目来讲,即使不是最理想,也是非常好的身高。如我此前提到的那样,我们知道,影响人们体育成绩的两个特定的基因因素是身高和身材。托马斯在2007年大阪世锦赛上战胜的瑞典跳高选手斯特凡·霍尔姆的身高只有1.80米,这对于跳高选手来说是很矮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霍尔姆的训练格外刻苦。托马斯在跳高方面占据了基因上的优势,就是他有一个好身材。
因此,当你把所有这些都综合起来考虑,托马斯的突出成就看起来不再如此神奇了,只是令人印象深刻,但不再是奇迹。几乎可以肯定,托马斯过去一定训练过跳高,至少训练到能够很好运用背跃式方法的地步了,而且,他在练习扣篮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单腿起跳的能力。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训练跳高的方式,但在托马斯身上,至少是有效的。
我们还有另一些证据。到2015年时,托马斯已经在跳高这个项目上活跃了9年时间。他聘请的教练,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潜能。如果他真的在2006年时纯粹靠自己的潜能,没有进行过任何训练就表现得如此优异,以至于后来拿到世界冠军,那么,我们应当看到,严格接受训练之后,他的成绩会突飞猛进。事实上,在托马斯的潜能被发现后大约1年时间,人们都在预言,他的天生才华意味着他有朝一日定能打破2.45米的世界纪录。遗憾的是,他从来没有接近过那个成绩。他个人的最好成绩是2007年大阪世锦赛上的2.35米。自此之后,托马斯有几次接近该成绩,但从来没有再达到过。2014年,他在英联邦运动会上跳出了2.21米的成绩,比2006年英联邦运动会上的成绩差一些。也正是在2006年的运动会上,他一举成名。
从这一点可以得出的最明显的结论是,托马斯2006年在大学里参加比赛时,已经得到过大量的训练,既训练了跳高,又训练了扣篮,因此,难以再通过进一步的训练来实现较大的突破。如果他真的从来没有训练过,应当不会有如此大的进步。
破解“自闭症奇才”
除了莫扎特和唐纳德·托马斯之类明显的奇才,还有另一些人,人们通常认为他们具有杰出的能力,表现得近乎神奇。他们是具有学者症候群的人,也被称为自闭症奇才。这些自闭症奇才的能力通常在非常特定的领域或行业中出现。有的人演奏某种乐器,往往记得住几千首不同的乐曲,有时候甚至刚听一遍新的乐曲,便马上能演奏出来。另一些人从事绘画、雕刻或其他类型的艺术活动,常常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有些人擅长算术计算,比如用心算来计算两个大数字的乘积。还有些人擅长日历计算,例如,能够准确地说出2577年10月12日是星期几(星期日)。这些能力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是因为大多数自闭症奇才通常在其他方面面临着心理上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的人在智商测试时得分极低,另一些人则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几乎无法与他人交流。因此,这种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能力,却在其他方面难以和正常人相比的现象,使得学者症候群十分引人关注,同时,这也使得我们认为,自闭症奇才们的这些杰出能力一定是没有经过正常的训练而造就的。
要深入了解这些能力,最好的方法还是首先准确地理解它们是什么,然后再寻找可以解释它们的训练方法。科学家对此已经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奇才并不是某种神奇才能的接受者,相反,他们和其他任何人一样,是通过训练来练就那些本领的。
伦敦国王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弗朗西斯卡·哈佩(Francesca Happé)和佩德罗·维塔尔(Pedro Vital)对比了两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一种是培养了自闭症奇才这种杰出能力的自闭症孩子,另一种是没有培养这种能力的自闭症孩子。他们发现,自闭症奇才更有可能比不具备奇才的普通自闭症孩子更加注重细节,而且更倾向于反复的行为。当某件事情引起了自闭症奇才的注意时,他们将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件事上面,抛开周围的一切,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之中。这些特殊的自闭症患者,更有可能着了魔似的练习一首曲子,或者记住一系列的电话号码,因此,更有可能在那些方面培养和发展技能,这和另外那些专心从事有目的的练习或刻意练习的人所采用的方式一样。
“日历计算天才”的秘密
这方面最好的一个例子是唐尼(Donny),他是一位培养了特殊才能的自闭症患者,他的技能是:在测试过的所有人之中,能够最快、最准确地计算日历。只要你对他说出一个日子,他能在一秒钟之内说出那个日子是星期几,而且几乎不会说错。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马克·西奥科斯(Marc Thioux)曾在好几年时间里研究唐尼,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观察自闭症奇才的思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西奥科斯说,唐尼对日子上了瘾。他只要一碰到别人,第一件事是问对方什么时候过生日。他总在不停地思考日子,并反复对自己念有关的日子。他记住了可能出现的所有14种年度日历,也就是说,七种正常年度的日历(当年的1月1日分别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以及相对应的闰年日历,同时,他还想出了一些方法来迅速地计算任何一个特定的年度应当属于那14种年度日历中的哪一种。当人们问唐尼某个特定的日子会是星期几时,他首先重点关注那个年度,以搞懂该运用14种年度日历中的哪一种,然后再引用心理日历来确定那个日子是星期几。简单地讲,唐尼拥有的这项高度发展的技能,是他多年潜心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奇迹般的天生才华的信号。
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巴内特·艾迪斯(Barnett Addis)的心理学家开始进行一项研究,以观察他是否能在智力正常的人中培养出那些自闭症奇才拥有的日历计算的能力。特别是,他一直在研究一对双胞胎兄弟如何展示他们在计算日历方面的超常能力。这对双胞胎兄弟,每人的智商都在60~70之间,能在平均6秒钟的时间内计算出直到公元132470年的任何一个日子是星期几。艾迪斯发现,这对双胞胎采用的计算方法似乎是:首先找到1600~2000年中相当的年份,然后把相应的世纪、年度、月份以及月份中的某一天相对应的数字加起来。了解了这些之后,艾迪斯开始运用同样的方法训练一位研究生,以观察这种方法能否管用。通过短短六节训练课,那位研究生就能够像双胞胎中任何一位那样快速地计算日历了。最有意思的是,取决于需要处理的数据的量,研究生花了不同的时间来计算星期几。他的响应时间的规律与双胞胎中最优秀的那个人的规律相一致,这让艾迪斯意识到,双胞胎兄弟实际上通过与研究生类似的认知过程来得到他们的答案。
这里的经验在于,关于多尼的计算日历的能力,显然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或者说,其他任何自闭症奇才也没有神奇之处。唐尼通过多年来反复计算和思考日子,练就了自己的能力,以至于掌握了14种不同日历中的任何一种,这和你或我知道我们自己的电话号码差不多,而且,他想出了自己的办法来确定哪一年该使用哪一种日历。至于他是怎么想出办法来确定的,研究人员依然没有完全搞清楚。唐尼能做的事情,换成一位有动机参加心理学实验的大学生,也能做到。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到底其他的自闭症奇才是怎样做的,以及他们怎样练就独特的技能。有的自闭症奇才通常难以和别人沟通,或者难以回答别人就他们采用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但正如我在1988年的一篇评论中注意到的那样,科学家对自闭症奇才的超常能力的研究表明,这些能力主要是后天获取的技能。这反过来意味着,自闭症奇才培养和提高那些能力时采用的方式,与其他杰出人物采用的方式非常相似。那就是说,他们训练时的方式,调用了大脑的适应能力,这反过来改变了其大脑结构,使他们培养了杰出的能力。最近一些对自闭症奇才开展的案例研究,也与上述观点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