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25岁英国留学回来的年轻人,吐槽自己家中的生活环境,无奈、困惑、心疼,想逃离。比如,回到留学那时候的样子,逢年过节才回家,一年甚至两年回家一次。为什么那么不想或者不愿意、不敢回家?
听其看似无逻辑的闲聊阐述,主要是讲自己的父亲。
好端端的在家,可能突然就听到母亲哭了,然后是父亲摔碗的碎裂声,或者先听到什么剧烈声响,然后是女人的啼哭......
因为什么呢?
因为什么今天母亲又哭了呢?
是做菜。
辣椒没有切成小段,没有如父亲的期待那般,最后就演变成吵嚷、推搡到哭闹、摔砸......
按说这样的家庭环境,物质条件应该不差吧。
难道是中年人的所谓“更年期”到了?就是莫名的难以自控情绪?
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排行,北欧持续多年名列榜首。
那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从青山绿水,到各类文艺气息浓厚的建筑群,从古朴美丽的城堡到炊烟袅袅的山野民宿,还有穿山而过的小火车,沿途能清晰看到每家每户院落中的苹果树还有各种蔬菜、花朵,简直不要太美好呦~
一个经济发达,民众福利优厚的国度,自杀率竟然同“幸福指数”成正比,你是不是也会有点惊讶。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源于两个因素:1.富裕程度;2.气候条件。
通常我们会认为,贫苦之人的焦虑烦闷才会更多,有钱又有闲的人们可以享受无尽的欢愉,因为他们有选择权且有资本呀。
实际情况可能是,正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无忧,也会对现状缺乏目标感,“无事生非”也许都是好的,在一个足够发达且文明的地域,更多的是莫名无聊甚至觉得活着毫无意义吧。
向往每天醒来就去咖啡馆看书吗?顺便点个草莓蛋糕?
一杯咖啡,一下午。
这样的生活,持续一个月、一年或者更久,会怎样?
那些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日夜奔波的人们,反而没工夫陪谁喝茶闲侃,每天为生计也许就要耗费掉所有精力,得空,当然是就剩睡觉了。醒来,继续做事,直到做不动的那天......
讲到气候因素,应该能得到更多人的普遍共识。
冬日抑郁(winter depression)已经成为北欧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从11月到次年3月,一直沉浸在冬天,且伴随海风带来的湿冷,会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自觉的陷入一种状态:情绪低落。
漫长的冬季,催生了像丹麦这样每年总人口5%左右的人都要靠服用抗抑郁药物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奇怪现象。
在一个常年阴雨绵绵的城市生活,是种怎样的体验,你感受过吗?
冬天再冷,看看那些溜冰滑雪的人们,冬天再冷,看看偶尔灿烂阳光下迎风奔跑追着足球的小朋友们,还有那些偏偏喜欢飘雪,就爱听踩雪咯吱咯吱声儿的人们,还有那些花儿......无关贫富。
幸福”同“抑郁”间这种有趣的对抗,在你身上有吗?
有过吗?
你是怎么走出的呢?
你有多久没开怀大笑了?
希望你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能实现。
希望你每天清晨都是被阳光唤醒,幸福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