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广阔天地里,绘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追梦人的心。当我们驻足于一幅画作前,往往会被那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色彩所吸引,仿佛能透过画布,窥见一个奇妙的世界。然而,绘画的真正魅力,仅仅在于对外在形象的模拟吗?对此,著名画家闫玉华院长有着独到的见解。
“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闫玉华院长这样阐述绘画的本质。在他看来,绘画不仅仅是对事物外在形象的简单再现,更是画家内心情感与思想的外化。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画家的情感与思考,是画家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因此,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时,更应关注其背后的精神内涵,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感受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画师,他们师法前辈大家,却往往只仿其迹,不研其理,不悟其心。他们沉迷于对前人画风的模仿,试图通过复制来获得成功。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他们陷入一种机械化的创作模式,失去了绘画应有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闫玉华院长指出,研习画艺不能止于外在形迹的模拟,而需致力内在精神的领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
那么,如何提升绘画的艺术境界呢?闫玉华院长认为,天资、功力、学养与品德四项需兼顾皆备。天资高者,固然能够更容易地领悟绘画的精髓,但这样的人毕竟凤毛麟角。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需要的是“笨鸟先飞”的奋进精神和“勤能补拙”的坚定信念。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与审美能力,进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闫玉华院长的这些观点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并不需要成为专业的画家,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当我们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用情感去体验生活,用笔墨去记录点滴时,我们的作品同样能够触动人心,传递出独特的美感与力量。
总之,绘画不是事物外在形象的简单模拟,而是画家内心情感与思想的外化。在研习画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超越外在的形迹,深入领悟其内在的精神。同时,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提升自己的天资、功力、学养与品德,努力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让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