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刘渡舟
厥阴热证表现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热伤津液就会口渴,口渴就要饮水自救。但是口渴能喝,喝了以后还是不解渴,叫做消渴。这种消渴的小便没有问题,说明没有蓄水,所以不是五苓散证。厥阴包括足厥阴肝和手厥阴心包,心中疼热,是厥阴热证,是肝的木火和相火由下向上发作。
脾胃虚寒没有腐熟水谷的能力,所以饥不欲食,勉强吃就吐了。如果肚子里有蛔虫,就会连蛔虫一起吐出来。不了解寒热错杂,只看见消渴气上撞心的热证,用苦寒药物清热,脾胃更加寒凉,就会下利不止;反过来只看见饥不欲食,认为是中焦寒证,用了热药,那么消渴更加严重。
胡希恕
厥阴病也像少阴病,津液不足,血液虚,津液虚所以就渴,引水自救,甚至消渴。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不属于胃,胃没有毛病,所以寒从下往上冲。少阳证是热盛在局部,顺着腔间向上攻,所以孔窍间感觉有热候;但是有内热的病,如白虎汤证,也有口苦咽干,这是热结于里。半表半里部位在胸腔腹腔,空间很大,是一切脏腑所在地,病邪在这个部位,很容易引起脏器问题,所以这里病复杂多变,没有固定症候。这个提纲也一样,不能概况所有厥阴病。
表证只有阴阳之分,太阳发热恶寒,少阴恶寒无热,多了一个脉微细但欲寐。里证也分阴阳,同样可以区分。除去表里,全是半表半里,热或者实的,是少阳病;阴,虚,寒,就是厥阴病。书的顺序也是这样,除去太阳阳明,就是少阳;先讲太阴,再讲少阴,除去里证和表证的阴证,就是厥阴,所以这个要活看。内热,无论是在肠道之里还是之外,有口苦咽干,不一定是少阳病;但是少阳病可能有口苦咽干。厥阴病上面虚的厉害,下面寒的厉害,感觉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这是自觉症状,但是不一定吐蛔虫。
刘志杰
厥阴证是三阴的半表半里的阴证,要和少阳的相对来看。少阳有寒热往来,厥阴有上热下寒。还有一个就是下窍,包括大小便都属于厥阴,少阳管上窍,厥阴管下窍。半表半里定位主要实在体腔和内脏之间的部位,所以痞证也是厥阴证,表现就是阴证虚寒带热和阳证的实热带寒。
消渴是因为虚寒不能化水为津液,又不足以克制上焦的火,所以心里热,口干渴,但是水随着小便排出去了。饥不欲食是中焦有寒,知道饿但是不想吃,吃了就吐,甚至吐蛔虫,少阳是邪入半表里,进不去,出不来,没有虚寒和水饮,在少阳部位堵着,所以心烦喜呕。
凡是三阴病,都有虚寒水饮的共性,就是要下利,自利。没有里急后重,就是单纯腹泻,所以三阴病不能用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