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背上生了好多痘痘,今天和儿子约好,一起去看医生。因为儿子信任这位老师,我就先行一步,见了这位老师,希望这位老师能够从保护身体健康的角度和儿子好好谈谈,让儿子别困住自己,打开思维。老师很智慧,并没有直接和孩子谈,而是以和我闲聊天的方式和我交谈,旁敲侧击的把一些提醒孩子的话说出来。
后来又和先生回到乡下,先生谈到让孩子去上美德班公益课的事,先生与我罗列了他的几种让儿子同意去上课的几种方案,最后说不行就上硬手段,强制也要让他去。我不同意,我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先生就有些生气,说我信念不通。我当时心里有对抗。
对比先生和老师的沟通方式,老师的做法更让我佩服。老师劝人,有界限,不强求,不着痕迹,润物无声,不会让听者有对抗反感之心,会引发听者自我思考反省。而先生却往往直奔结果,不顾及方式,总以命令人的方式,以我是对的自居,说话口气中有强制命令,最后结果是让听者对抗或逃避。
这让我想起魏老师分享的《触龙说赵太后》的分析解读:群臣强谏,赵太后生气说要唾其面;而触龙说赵太后,则是先拉家常,由同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说起,先关心赵太后身体;又说到触龙请求赵太后趁他还在人世,希望给自己儿子谋个官差;自然的让赵太后自己引到男人也爱自己孩子这个话题;然后触龙恰到好处的讲到赵太后爱儿子不如爱女儿,提出什么是真爱,真爱就要为孩子长远利益着想,不能让儿子“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引发赵太后思考,认为有道理,最后赵太后同意让小儿子去齐国当人质。同样是大臣劝谏赵太后将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一事,由于触龙沟通时能时时从对方需求角度出发,而不是直接把观点强加给对方,让对方感到劝谏是在为我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就很容易接受劝谏了。
所以, 不同的沟通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而不同沟通方式的背后是有没有尊重别人的那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