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天
2015.01.11 周日 晴
女儿闯祸了
早晨被女儿的哭声吵醒,跑出来,看她半掩着房门,坐在床上,浓妆花了一脸。我没敲门,直接推门进去,看到这些越发让我讨厌化妆品。本来想连珠炮地问一通,但控制住了,提醒自己“用行动问,不要用嘴巴问”。揽住女儿肩膀,轻拍了下。女儿说:“妈,我昨晚犯事儿了,把安姐的服装店砸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默不作声。女儿口中的安姐就是暑假认识的在那个肮脏的圈子里混的女人。
以前乖巧的女儿,自尊心很强,刚复读时,很自卑,总觉得别人都用鄙视的目光看她。所以,那段时间,她没有朋友,天天闷闷不乐。而我也不懂她的心思,一味强压她学习。就在这当,女儿被小安盯上了。经常带她去咖啡厅、游乐场谈心,一步步把她带入了深渊。
女儿说昨晚遇到小时候很好的玩伴,聊了很多,然后自己就特别恨安姐把她拉入那个圈子。后来喝了很多酒,无意间发现安姐开的服装店,据说安姐现在已经从良,自己做生意。借着酒劲,女儿打电话叫了几个男的,一起把店给砸了。
还没来得及安慰,就听老公在我身后大声说:“这有什么好怕的,没事,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有了父母的支持,女儿似乎安心了很多,洗漱后躺下睡觉。似乎这样的场景只在女儿幼儿园的时候才有过。不知道是感动还是心酸,我也想哭,也希望能有一个安全的港湾。
下午女儿起来,吃了饭,没说多余的话就回房间,关了门。老公让我一起带女儿出去散心,心里有点不乐意,但还是去做了,女儿平淡地答应了。而后一家三口开车去了海边,然后在海边无声无息地走来走去,冰冷的风让我们一家三口不自觉地用力挤在一起,老公后来左搂右抱,将我们娘俩拢在一起。似乎这样的场景是很久前所期盼的,总觉得人生有这些亲情,其他的都是浮云。
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今天对自己最大的肯定是安静了很多,降低了语言表达的欲望。也似乎感觉到我这样的变化正带给家庭不一样的脉动,美好的期盼。
徐少波
回复
曾经也是孩子的我们,多么希望父母和我们能“穿一条裤子”、能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与温暖的港湾,而不仅仅是关注我们的成绩、逼着我们学习!
今天,安静了很多;今天,降低了语言表达的欲望;今天,揽住了女儿的肩膀;今天,一家三口去了海边;今天,不自觉地用力搂在了一起!
变化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也将继续发生!
李克富
点评
家:避风的港湾
这个比喻没错:家,是避风的港湾。可一个人是否拥有这样的港湾?这个港湾能够在需要时发挥作用吗?
心理医生不要去关注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闯了多大的祸,而是在闯祸后身为港湾的父母或家庭,是如何应对的。也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应对方式,才可以检验父母或家庭是不是孩子的“一个安全的港湾”。
无论如何,女儿酒后带人把人家的服装店给砸了,不是一件小事。酗酒、聚众、诉诸暴力,这三件中的任何一件,都反映着一个孩子的品行不良。遗憾的是,女儿就是一个有着如此不良品行的孩子。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在外闯了祸后知道回家,说明在孩子心中,家是一个可以避风的港湾,尽管不一定温暖却可以提供足够的安全。难能可贵的是,闯祸后,孩子能够主动向父母说,而不是掩盖或拖延,直到不得不说时才被迫告诉父母,这说明孩子及时(早)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希望得到父母的庇护、帮助和支持。透过这些表现,一个心理医生应该看到:孩子对父母有着足够的信任!抓住并利用这种极其难得的信任,可以把这次“危机”事件中的“危险”变成可遇不可求的“机遇”,以促进亲子间的良性互动,扭转不良局面。
这对父母做得很好!给了女儿积极的回应!
母亲能够抑制住自己本想“连珠炮式的”质问,“揽住女儿肩膀,轻拍了下”,得知事实真相后不是指责而是“本想安慰”;父亲则大声表态:“这有什么好怕的,没事,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这都是对身处恐慌中的女儿的最大支持——不是支持孩子闯的祸,而是闯祸后提供的情感慰藉。
但很多父母却做不好:往往在极力压制着内心恐慌的同时,要么暴跳如雷对孩子大骂指责,义正辞严地先把责任推出去;要么给孩子讲诸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自己要对闯的祸负责等大道理。更有甚者,用讽刺挖苦的形式,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孩子的错误,表达着这一切都是孩子不听话的必然报应,是活该。
这种父母是心理医生重点帮助的对象。由于心智不成熟,他们在得知孩子闯祸后首先启动了一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暂时阻断了孩子闯祸带来的恐慌,经压抑后转变成了理智或愤怒,它的专业称谓就叫“情感隔离”。
在孩子最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父母却隔离了自己的情感而给出了一通大道理。这样的父母,只能让孩子体验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雪上加霜”或“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