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自己作(zuo,一声), 没写日更,不想写,想试试用张复活卡的感觉。
晚上十点,人已经躺在床上了,但是心里不踏实,一个我小声央求“起来吧,随便写写,100个字,怎么也对付了”。另一个我大义凛然:“不写,不想写的时候,一个字都不要写”。
我先是在0和100之间拉扯犹豫,接着在冷眼旁观看自己热闹的兴奋中胡思乱想,然后就是一觉醒来收到简书的通知:我的复活卡自动启用。
第一次,我终于成功把自己拉到断更的悬崖边,后面六天里必须日日更文,倘若不然,彻底断更,之前的坚持全都归零。
不写东西的一天,好像和平常没什么大的区别,起居时间没有变化,也没见到多出来时间做点旁的事情,稍有闲暇还是习惯性地会在简书上游逛。
问自己,日更,到底该怎么坚持下去好?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我要思考的,也是最近迎新工作中发现的一个共性问题,在我的迎新小队里,大家在坚持写了20天,50天之后,日更的创作热情明显在消退。
想写的,能写的,会写的,要写的,差不多都呈现了,家底感觉马上就掏空了,如果不是还有几个常来常往的朋友互相打气加油,停下笔,分分钟的事儿。
这是不少朋友的心里话。
还有,为了更而更,写点东西,凑够字数,发布后,再私密,系统承认日更有效。
这样操作保证了日更,但是是不是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如果日更成为包袱,那放弃是不是更有意义?
我的观点,先说结论,笔,不能停,停下再捡起来很难,再挑战日更,难上加难,不是绝对,但是事实。
那么怎么坚持?有一个比较常规化的写作习惯或创作目标,也许能帮上忙,比如每周有一次读书笔记分享,比如某天做一份美文佳句摘抄,互相推荐一部书或者一部电影,再比如像七月一班一样,每周有一个写作主题,同一个话题,大家发散思维,各有切入角度。
我今天把所有因为开展迎新工作而结识的简书朋友邀请入群,希望借助一种小群的方式加强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也通过相互里一些写作思路的讨论和分享,帮助大家寻找和发现写作素材,要日更之路走得没那么枯燥和纠结。
而之所以没有早早建群,其实是因为我自己比较狭隘的想法,感觉大家以文会友,简书见面就好,互相保留一点文字以外的神秘感更合适,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是“三无产品”:无权重,无资历,无资源,给不了小伙伴们更多文字创作上的助力。但是这样保守的想法,恰恰忽略了大家抱团取暖的力量。
所以,今天,我的迎新小队也要转换思路,把我变成我们,大家试试聚到一起出谋划策,为日更找思路,为日更找方向。
最后,借用公众号里的一段文字,
热爱是一个人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它不是心血来潮的一闪念,也不会因为年节更替而稍纵即逝
热爱是锻造工匠精神的不竭源泉,它激励人不懈追求,精益求精
热爱是人最本真质朴的品质与财富,它无关年龄、职业、身份,也不在于大小和高贵平庸之分
愿我们保持对文字的热爱,哪怕岁月荒芜,依然静心期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