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不是为了学习历史,而是为了思考现在。
思考一下,我们的生命基调和精神主干到底是什么;我们人生的高度、深度和宽度又是什么。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集体人格,把中华文明一次次的从危机中拯救出来?
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基因呼唤,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在逆境中依旧斗志昂扬。
让我们回到千年之前,回到中华文明的起点,拨开重重迷雾,去寻找那条最简单的主线脉络。
从孔子的视角开始。
可能有熟悉历史的要问,中国的历史不应该从黄帝或尧舜禹讲起吗,怎么直接跳到了孔子?
为求简单直观,这里有很多学术概念上的区别就不多作解释,只提炼最简单的知识——孔子是第一个,开始系统思考集体人格-也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灵魂-这件事的人。古人眼中的尧舜禹,并非真正的尧舜禹,而是孔子向他们描绘的尧舜禹。
千里古道,万丈烈风。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个双鬓花白的老头眯着眼,依依西望,摩挲着他的刀笔,在一个又一个心爱徒弟去世的消息中,强忍着悲痛奋笔疾书……
因孔子,中国第一次在思想上成为了中国。
因此,需从孔子的视角开始。
到了这里,就很有必要解释一下有关于孔子的一些概念了,虽然可能略有些晦涩,但也必须要了解一下,因为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构成一个基本的底座,以看懂中国的文史哲脉络。
依旧是一句话提炼核心:孔子用六本书,架构起了一个理想国的概念。
这六本书,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周易、乐经、春秋,也就是四书五经中的那五经(后乐经遗失,故为五经)。
再形象化一些,这六本书,其实就是当年孔子用来教学生的六本教材。这六本教材都是孔子亲自选定、编写、调整的,因此它们最能代表孔子的思想。
孔子用这六本书,奠定了一个儒家理想国度的基本框架。这也恰恰是孔子的独到之处,别家是穷其一生只完成了一部著作,重点在于把自己的观念说清楚,而孔子却是巧妙借力,多维度的打造了一个立体化的思想王国。
或许连孔子自已也没有想到,许多年以后,他这套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描述的理想国框架,会最终照进现实。
先把这个孔子王国的六员大将大致介绍如下:
《春秋》:订立了大一统的秩序思想。
《周礼》:制订具体的道德规范准则。
《周易》:精神和哲学意义上的支撑。
《诗经》《乐经》:正能量的文化娱乐活动。
也可以这么比方:春秋是孔子的历史课,易是哲学课,诗经是语文课,乐经是音乐课,礼是礼仪课。
好,有了这几本书之后,孔子小餐桌就可以开始营业了——校长孔子,班主任孔子,全部任课老师孔子。
然而,就在要开课的时侯,孔子突然一拍脑门:坏了,还缺一门课程!
他这一拍脑门,就引出了古代人人向往的中华文明起点,我们可以称之为,传说中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