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参加DISC09期人际关系训练营的结营复盘。
【自我介绍】
GM,吃饭家伙是运营和写作。DISC特质为高CS。训练营期间跟老公领证啦。
【死党介绍】
开营时报名的死党没什么交流,很遗憾。不过学习过程中找到了DISC特质很像的小伙伴辛灵,有了深度沟通,帮她答疑解惑,相比之下我们更像死党。辛灵也是高SC,没学过写作,分享却能自带感染力与逻辑力,上完写作课肯定如虎添翼。
【学习收获】
1、尝试用DISC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文学作品里对一个人的描述比较全面,上帝视角都能看到。如果是生活中的人物,我这个低I察言观色能力不行,可能了解不透彻。故而先挑了这条容易的路。
然而即便这样也不容易。一方面因为我选了个复杂的人物,另一方面因为DISC初上手不熟练。我写了三四千字,堪堪将一个人物的DISC特质分析出来。可当试着用DISC给他的困境想解决办法时,完了,卡死了!竟然一条都没想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他送死。
也不知道是作者太牛逼,故意设置了突围不出的困境,好体现悲剧性;还是我学艺不精,脑袋不灵。
哎,从“有意识无能力”到“有意识有能力”,没有那么简单呀。听10节10分钟的课,觉得很好懂,可是上手跟听课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没关系,凡事初学,便应勤学苦练,熟能生巧。下一期再接再厉。
2、因为要写作业,所以把课程又听了一遍。这一听发现一个问题:上期我以为自己一字不漏都听全了,这期居然发现好几处课程中讲到但我根本没印象的地方。上期好几个疑问也因此迎刃而解。
这说明上期我就没听全。
李笑来老师说过,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只字不差的阅读。这个方法看起来特别简单,但很多人就是没做到。
这不奇怪。先不说学习时是否会走神,就算全神贯注,初次接触全新的知识,大脑需要适应,肯定无法一次吸收完所有信息。有些信息即便看到,也无法理解全部意思,等实践完再回来看,又有新的理解。
所以一边实践,一边温书是最好的。查漏补缺,两相印证。我既不是过目不忘、一点就通的天才,就靠次数和时间来补。
说到这,另有一个问题我很好奇:为什么李海峰老师可以用10节简单的课就讲完DISC的核心知识呢?这个问题我会在今年接下来的复训中研究。
3、跟上期相比,这期参加了一些活动,展示了自己,也对一些小伙伴有更多了解。只有在这样的交流中,才会感觉到:
每个人果真会有不同的DISC倾向。
每种DISC倾向果真只是不同,不分高下。
自己果真会习惯于使用最强的DISC特质,使用其他特质需要刻意练习。
这些话在第一课开头就讲了,但是“知道”跟“体会”不一样。
以前我觉得,自己总是跟其他人格格不入,好像不太正常,有点自卑;现在我知道了,大家彼此都不同,也能求同存异。
DISC类型那么多,我这种类型,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难碰到同类。但是在DISC社群中,当大家都敞开自己时,发现跟我差不多的人原来也不少。
我不是异类。
这个认知对我很重要。
【行动成果】
最直观的成果:
(1)印象笔记里的15000+字笔记,记录了我的思考和进步;
(2)微信里多了14位DISC小伙伴;
(3)发了《一封信》那篇作业给我老公,他很喜欢;
(4)过两天会做完一套知识卡片,文案已经整理好。
【训练营评价】
不说一生必上吧,但是上了绝对不亏。在我的“训练营良心榜”上可排进前5。
能捞的东西太多了:
可以学DISC知识,提升人际敏感力;
可以学DISC思维模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链接同频伙伴、爱智求真伙伴、各领域大咖;
可以学课程设计;
可以学社群运营;
可以体验“自组织”管理;
可以跟群友学各种实用小技能;
……
【复训目标】
1、每次作业500字;
2、分析至少3个周围的人,要写出能证明TA有某个特质的具体案例,以及我如何跟TA打交道;
3、深度参加至少2次活动,如果有吐槽大会,提建议;如果有空中剧院,当编剧;
4、看完133页PPT;
5、每次深度点评1个同学作业,共10次;
6、如果社群需要,提供一次“如何点评作业”分享;
7、补充知识卡片(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