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螳螂捕蝉》一课,我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目标:在了解全文内容基础上,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这个问题很容易就得到解决。第二课时着重解决为什么大臣们劝戒吴王不成功,而少年轻轻松松地让吴王听取了自己的意见。为此我将第二课时主题定为“说话的艺术”。
第一步自然是导入,我以这样的语言入手,“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这样的发现,有的人说话,说不上几句就与别人争个面红耳赤,最后不欢而散;而有的人说的话让别人感觉如沐春风?”在大家心理上形成共鸣之后,我为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触龙说赵太后》。
第二步是思考与讨论。老师先提出两个问题让大家讨论:你发现两个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劝诫人,为什么大臣们都沒成功,而少年与触龙都成功了呢?大家通过对比,发现少年与触龙在劝说别人时,一开始都沒有开门见山地讲出自己的观点,而说了一些与主题看无关的事。少年讲述自己的见闻,而触龙呢?先是家长里短,说了自己的饮食、起居。看似这些话题与其目的无关,但在不知不觉中,缓解了双方抵触的情绪,让双方的谈话逐渐得轻松起来,再逐步提出为爱子谋差事的话题。那么,这样谈话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有学生问,我告诉大家,至少能让双方心情愉悦,不会对对方的话题产生抵触心理。
然后,教师告诉大家,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所有的讨论只会加深冲突,而非解决问题,所以情绪激动争辩是无意义的。人只有冷静理智的情况下才会客观地分析问题。
第四步,探寻发生冲突的原因。这部分课本并无叙述,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赵国危在旦夕,在会议上大臣们会以什么样口气说话?想想,说说。可以说,孩子们在这上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活灵活现的模仿,让老师得以将故事中的场面情境还原。原来这么回事,孩子们恍然大悟的表情,足以说明他们在生活中有着同样的生活遭遇。然后回到文中,须过多的讲述,同学们业已有了答案。大家发现不礼貌,不尊重,话难听是造成双方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家认为,劝人,即便是出自好心的劝诫,也得学会尊重人,平等尊重是人与人交流的前题。
最后,大家发现少年与触龙所以劝诫成功与他们的机智分不开。少年的聪明之处在于用一个浅显的自然现象去阐述自己观点,聪明的吴王然能听出弦外之音。而触龙的精明之处是先以同龄人的身份找到共同话题,然后从太后的角度分析得失。所以想与人进行深入交流,尊重是前题,在平等基础上,想他人之所想,理智分析得与失,那么劝诫别人就沒有不成功的。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