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几篇小说,总结下心得。好小说是改出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到底该改什么?怎么改?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改?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是个笨人,道理多了记不住,所以每个问题我只记一件事,这也是我把写作的反思改成“一招会写作”标题的原因。关于文章要改成什么样?我认同舒明月总结的原则,所谓有趣、有料、有用、有力四点。不过我以为要在一篇文章里同时展现这四点是很难的,这真不是我个人笨的原因,这是主题限制的。
比如大部分春节的小品,随便举个蔡明和潘长江的例子。蔡明在近几年的作品中变身成“毒舌女王”,收实话,效果不错,比她前几年模糊的舞台形象好。现在是一登台就是个性鲜明且趣味盎然。这就是做到了有趣,但故事到了中段往往就开始转折,往感人上转。春晚啊,不转不行啊!最后必须要煽情,要宣传真善美,要创造家和万事兴的氛围,要让观众一边吃饺子一边体会亲情的温暖。
这么做不是不行,但往往就是强硬的改变人物性格,具体到蔡明就是由毒舌女王变身正义女侠。比如跳舞那个小品,后面就毫无由来的变成帮助小陀螺对抗别人的嘲笑,虽然做到了情感上的有力,但是很明显,有趣的韵味降低了,只好靠歌舞撑一下场面。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赵本山的忽悠三部曲,尤其是第一部。赵当年的地位造就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相对的自由。卖拐是从头到尾一直在忽悠,没有煽情的转变,把有趣坚持到底。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范伟的一声“谢谢啊”余韵了一年多。除去赵和蔡的个人表演风格不同,作品本身的连贯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赵也中间转折,变成帮助范伟去忽悠什么工商税务一类的大侠,那真不敢想象这个小品会变成什么样。所以,文章如果想样样达到,不是不行,但代价也是巨大的,会失去它的独特风格,即所谓的调性。
认识到这个问题,对写故事的好处就是:如果你是打算写小情小爱,就不用刻意去追求有用。世上爱情大抵一样,本质上的用处就是交配的前戏,所以不用考虑结果,把花样做足即可。结果其实很无聊,一般的处理就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如果你是想推理悬疑也不用考虑是否有趣,只需设足悬念,展现逻辑的力量。读者绝对不是来看笑话的,能顺带笑笑更好,但笑多了就变了味,与读者预期不符。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到底最先改什么呢?最先要改的就是调性统一,这是现在的词,换个古典的词就是文气充沛。虽然我刚刚写小说,但多少也有个人的体会。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各种遐思纷至沓来,写着写着人物的性格就模糊了,主题就散乱了,但你不能停,一停思维就不活跃了,很多精彩的情节可能就此终止。
所以只能先写,写完再改。等改时心里要有根主心骨,一定要舍得删,舍得剔,确定了风格和调性后就要大刀阔斧的改。要知道璞玉是不值钱的,只有如琢如磨才能最终夺人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