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三时,因为学习压力大,有一段时间我失眠了。举世皆睡我独醒,那种感觉很焦灼。早晨起床,总感觉整晚都没睡着,但白天还能照常学习。高考前夜,在强烈的自我暗示下,果然我又失眠了,辗转反侧没睡好。之后,每逢大事,包括考研,前一晚我都会睡不好,甚至上班以后,每次出差换地方,第一晚也会睡不着。直到生了小孩后,整天忙累,觉都不够睡,一沾枕头就呼过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失眠”过,而且即便有大事发生,也能安之若素。
回顾这段关于失眠的经历,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心锚”,一旦锚定在“我睡不着”上,就会越想越睡不着,而一旦锚定在“我肯定能睡着”上,就压根不会失眠。问题是不断强化的结果,整个过程中最难受的是由此而来的焦虑感,一旦“死亡焦虑”被唤醒并反复刺激,人自然会陷入恐慌,产生很多不好的联想。
前段时间,我的眼皮总是跳,上网查了一下,有可能是疾病的“危险信号”,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开始后悔自己熬了太多夜,伤害了身体。之后,我有意识地觉察眼皮的跳动,提醒自己放松,只觉察,不评判。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自然消失了。
当我们陷入恐慌时,会感觉非常紧张,结果加剧了各种症状。机体有自我觉察和修复的能力,面对而不是逃避,接受而不是抗争,飘然而过而不是过分关注,耐心等待而不是失去耐性,做到这些,症状自然会缓解。留意身体的需要,尽量去满足它,累了就休息,睏了就睡觉,渴了就喝水,身体便会建立起自己的节奏。
可是问题在于,我们常常因“野心”而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被在意的事物捆绑,被爱与恨所累,渐渐地失去了跟身体的链接,丢失掉自我疗愈和康复的本能。
另一方面,人要接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我们太害怕脱离常规,超出标准,害怕走自己的路,成为特立独行的人了。这种恐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稍一留意,就能察觉得到。
从智商到情商,从健康到饮食,从情绪到运动,我们越来越依赖数据,越来越被数据捆绑(而不理会统计数据其实是建立在个体基础之上的),而无法尊重自己的节奏。
微信上,每天都有很多危言耸听的说法,试图告诉我们应该这样,不该那样,这些自相矛盾,模棱两可的说法,不但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还放大了我们内心的恐惧,让我们惶惶不可终日。
关于睡眠时间,更是说法繁多。这两年,因为写文章,我经常晚睡,而始终笼罩在心头的恐惧就是——晚睡对健康有害,容易得癌症。这让我每次熬完夜,都很自责,然后惴惴不安。直到后来,想通了,一边熬夜,一边恐惧,才是最有损健康的。与其战战兢兢,不如坦坦荡荡。
我们终究没法按照标准生活,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功能都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与其跟别人比较,不如接受自己,坦然地过好今生!
正如王阳明先生在临终前所言:“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只要对内心的恐惧有所觉知,不断面对,就能飘然而过;另一方面,学会尊重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懂得按自己的节奏生活,也将大大提升幸福感。
失眠或熬夜对人最大的伤害,恐怕是因恐惧而造成的内心冲突,看清这一点,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