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之前看书对书名分类这些是不太关注的,这一章看了好几遍,看第一遍的时候挺懵的。因为第六章相对于前面的五章,难多了,看的我无奈的扶额抓耳,原因主要有两点:1.我理解力有限,有待提升,2.作者读的书多,写着写着没收住,写了很多没必要在这一章提的内容,逻辑上太绕了,反而导致分析方式有问题。
四个收获
1.之前对书名没有深究过,基本看一遍就过了。读者却专门拿出一小节来讲看书名的门道。在我们没翻开一本书之前,书名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讯息,比如,书籍属于哪个分类,这本书可能在讲些什么,不要再忽视书的标题了。
2.和书名一样,分类之前看书我几乎是想都没去想过的,现在想想挺荒唐的。连分类都不清楚,又怎么能把一本书的内容说清楚呢。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书是那属于什么分类的。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阅读之前就知道。
3.理论性和实用性,理论性偏向于知识,实用性偏向于行动。理论性的作品分为历史/哲学/科学。历史是纪事,是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真实事件;科学不太在意过去。面对的是可能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事情。心理学,几何学,物理学基本都属于科学,但是仅仅凭这点还不能做好分类,因为科学家哲学家都把心理学物理学纳入研究范围。
那这个时候要如何区分呢?哲学所研究的不会超过我们的生活经验,提出的是事实和观察。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科学家从特殊经验结果作举证,哲学家则以人类共通性作例证。
4.做好分类是做好分析阅读的前提。因为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态度来读。
三个感受
1. 作者说的看书名辨分类这些,应该是属于检视阅读的,在做检视阅读的时候这一步就应该完成了
2.读书需要有批判性思维,即使一本书再好,再经典,也不代表它是完美的。要敢想敢发表不同的观点
3.谈及分类,让我想到的不仅仅是书籍了。养成了分类的好习惯真的能让自己方方面面都受益。就拿设计来说,在平时都会设置好文件夹,设计作品/设计灵感/设计素材/设计软件/,然后每一个大的分类再一层层细分下去。属于哪一类,遇到了就顺手丢进去。过段时间,拿出来把分类作调整优化。我还想到一个是什么呢?对人对事方面的。作者在本章结尾提到:知识不同,对我们的指导方式就不同,要以适当的态度阅读不同的书。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比如对同事的态度和对上司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即使上司跟你看起来再像哥们,心里也应该有个度,把握好那个底线。再比如情绪容易失控,是情绪管理没做好,情绪管理没做好是因为人际关系没做好分类。男朋友让你生气了,你见谁都哭丧着一张脸,动不动对朋友同事发脾气,是拎不清,别人可以体谅你,但没理由一直承受着你的坏脾气,他不是你的男朋友,不属于爱情这个分类。要学会调节控制自己。所以我觉得分类事做好管理的开始,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处理规则和标准.(我是不是扯太远了?看自己也是醉醉的)
两个改变
1.以后读书要仔细阅读标题,弄清楚它的分类,做好检视阅读
2.学到的知识要多去实践,内化成自己的。把知识变成实用
一个行动
1.拿出以前读过的书,训练检视阅读能力,研读标题,并把书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