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梁宁老师《增长思维30讲》的第13讲,设计以用户增长为核心的模式,再次让我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了思考。
人的惯性思维就是如此的坚强,我无数次的提醒自己,要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但是我都惯性思维总是阻拦着我,总是让我不由自主的去考虑我需要什么,而不是客户需要什么。因为为自己考虑很容易,有方向;为客户考虑很难,需要更多的思考和逻辑分析。
回顾我离职后自己创业的这近三年,尽管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产品经理,但事实上,我的思考角度一直是“我能做什么”,而非“客户需要什么”,我始终在拿着产品去问客户,我这东西好,你要试试吗?而非你有什么需求,我能帮你什么?
趁着今天的学习,让我有了一些思考,我来好好梳理一下我的目标客户的需求是什么。
父母为孩子拍摄童年纪录片,他的需求是什么?
父母为孩子拍摄艺术照、亲子照,他的需求是什么?
曾经我百度过,家长的答案是为了纪念,于是我们就将品牌名定为:小纪念。但这样的需求挖掘,还不够。
家长为什么要纪念呢?
我百度了一下纪念的意义:
因为我们需要用好的回忆来解释当下的经历,而纪念正是为了让我们想起自己为何而奋斗,为何而隐忍,为何而坚持,为何而拼搏。
因为孩子成长太快,变化太快,家长想要留下孩子的每个阶段的模样,害怕自己忘记了。留下一个纪念,才能让家长无时无刻的想起,孩子的成长,家长都在陪伴着,那些忘记的时光,也是真实存在的。
这里的人的自我需求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自我实现需求和社交需求。
一方面,纪念会提醒我们,我的经历,我的感受,我在时间中点点变化,这是我存在的印记。在这个场景里,对家长来说,需求的是这段亲子时光的真实存在且亲身经历的证明。
另一方面,当这个纪念与他人有关,就是一个社交关系的再加强,无论是与爱人,还是与亲人。在这里,家长的需求是他们爱孩子,加强的是他们与孩子的关系。
一般市场上为满足这样的纪念需求,产品有艺术照、手机随拍、纪念品、生日会。
这样看来,生日纪念的这一系列操作,和旅行的到此一游没有太大的区别。
那么,我们能为这个纪念需求,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呢?
应该是围绕纪念展开的从低端到高端的服务,包括从相册制作、纪念品制作、纪念道具,到童年纪录片。而现在做的童年纪录片,只是其中的高端小众产品而已,这应该仅仅是其中一个有特色的环节!
想通了这点,我们再回到最开始提到的梁宁老师的课,如何设计以用户增长为核心的模式?
除了产品交付,还应有增强回路。产品交付不必多说,就是指我们每一次将产品完美的提供给客户,完成一次交易。而增强回路,就类似于很多品牌的积分制、会员制,越用越划算,越划算越用。除了积分,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数据了,如何为孩子的数据留存呢?
除此之外,如果可以,就再设计一套网络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