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拔出这本《修好一颗心》教育写作十二讲时,心中不禁泛起疑问:一本讲如何写作的书,为何要起一个《修好一颗心》的书名?“修心”这种主题更适合探讨个人成长、心灵净化、情绪管理等主题。可作者张祖庆却用这样一个书名将写作与修心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授写作技巧,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在文字的海洋里,以一颗平和、仁慈的心,驾驭笔尖的风帆。它告诉我们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那么,《修好一颗心》究竟揭示了哪些写作奥秘?
一、修心为基,铸文为魂
人,存在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有先人智者告诉我们,人存在世的本质是“关系”。他们认为人生有三种关系值得重视它们分别是:我与我的关系、我与他的关系、我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处理好这三种关系,人生就能开心快乐、自由如风。
作者张祖庆老师说:写作就是对话,和世界对话,和自己对话。写作,可以让我们在文字中安身立命,找到精神的归宿。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位作者写了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他用近万字的长文回忆自己的父亲生前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画面,用密密的细节倾诉了对父亲深深的情感。释放了对父亲的思念与感恩,心灵得以安放。
这种体验我也有,自开通公众号写文章以来,我也觉得文字于我有疗愈功能。例如:我写了那篇《泪与笑的交织|80岁嫁女养老,一位父亲的爱与中年辛酸》后,内心深处对哑巴叔叔的担心与焦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也放下了堂哥们对他的一些做法的成见,就像打开心灵的窗户,让新鲜空气流通进来,驱散了长久以来的陈腐气息。内心深处除了感恩堂哥们这些年对叔叔的照顾,还有对他们生活不容易的感同身受的理解。
在宁静的夜晚,当我坐在电脑前,指尖轻轻上下跳动,敲出一个个可爱的符号,将自己与堂哥的真挚交流化作一个一个句子,一段一段带着温度的文字时,每一个字符的诞生,都是在与自我灵魂的深刻交流。这几十年间,因为种种原因没办法将叔叔带在身边照顾,叔叔在堂哥们的悉心照料下,生活充满安全感。这对于身残志坚的叔叔来说,无疑是最温暖的心灵慰藉。在亲人陪伴和关照的日子里,叔叔的每一次辛勤劳动都伴随着家人的身影,这份珍贵的安全感,如同暖阳,照亮了他的心灵深处。也让关心他生活的人的心得到了安宁。
因此,修炼心灵是写作的前提。只有拥有一颗平和、善良、宽容的心,才能写出触动人心的文字。
二、笔耕不辍,持之以恒
《修好一颗心》告诉我们,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笔耕不辍,持之以恒。它说,写作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敢不敢写,敢不敢发,挑战的是你的胆略,你的毅力。许多人在写之初,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但只那些坚持下来的人,才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何做到笔耕不辍?
首先,要养成写作的习惯。无论是日记、随笔还是小说,不要害怕自己写得不好,担心被人笑话。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写出来了就是伟大的成功。
其次,要有耐心。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期望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磨练。通过观察、思考、感悟,提升写作技能。我们还要多阅读,七分阅读三分写。要大量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池”。此外,不仅是书籍,各类纪录片、电影、歌词,都是写作素材的来源。只要怀着一颗开放学习的心,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王国。
最后,要热爱写作。只有热爱,才能让我们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近火遍全球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导演饺子,就是因为热爱动画,从医学生转行成为动画导演,在自己热爱的行业里精耕细作,二十几年磨一剑,终于登顶中国影史知名导演票房榜,与张艺谋相提并论。
奥斯特洛斯基说:热爱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能让我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三、真诚实感,打动人心
《修好一颗心》强调,写作要真情实感。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如何做到真情实感?
首先:它说,“想要学写作,先破心中贼”。随时记下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勇敢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其次:要善于观察生活。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要随时积累素材、勤练写作、培养写作感觉、战胜写作恐惧。做到写人物写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写故事,要创造属于自己闪闪发光的故事。
《修好一颗心》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写作要:修心为基,铸文为魂;笔耕不辍,持之以恒;真诚实感,打动人心,这些写作奥秘,书中还详细讨论了如何选择写作素材和如何构建文章结构。
读完《修好一颗心》,我深刻体会到,写作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通过修心,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写作技巧,更能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在未来的写作旅程我将带着这些宝贵的启示,不断修炼内心,让文字成为心灵之花,绽放出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