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征伐自大夫出052-2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史记》百讲,学习笔记系列052-2

礼崩乐坏的第一个阶段-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礼崩乐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到东周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接下来甚至演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论语·季氏》)。

原来作为天子诸侯的陪臣,执掌权柄,史称“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文化上也出现了由贵族向社会一般民众推移的情况。失去了封地的贵族大夫以及掌握文化的士,靠文化知识谋生,聚徒讲学,游说各国,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

这个历史大变局是逐渐形成的,它的主要推动者是陪臣,也就是天子诸侯身边的政治辅佐之臣,在政治变动中增强实力,而蔑视主君,逐步取而代之。

这个变化首先出现在晋国,一系列政治推演的结果是出现了三家分晋,一直演变成战国时代的开端。

为什么首先是晋国?历史上有不少重大的演变是始于偶然的,在晋国就源自王室的内讧,王子重耳流亡国外这一事件。晋国有一群卿大夫的子弟跟随着他出走,为他出谋划策,游说各国,最终帮助他回国登基成王。

19年的流亡生涯之中,这一群人跟着晋文公重耳平等地生活,没有森严的上下等级和礼仪。重耳对他们言听计从,登基后重用他们,治国称霸。因此这些人在晋国的政治地位非常高,经营自身的城邑,作为根据地,势力越来越大。

赵氏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族。赵氏和秦嬴同出一源。他们的先人造父,因为擅长驾驭车马,而得到周穆王的赏识,在平定徐偃王之乱中立下战功,被封于赵城,称作赵氏。这个经历已经在前面讲述过了。

赵成子。嬴姓,赵氏,字子余,一曰子馀,谥号“成季”,亦称孟子余)追随重耳流亡,帮助他登基称霸,功勋卓著,所以赵氏长期主导晋国朝政。

赵衰死后,他的儿子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赵宣子,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执政。晋襄公去世,赵盾一度打算废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后来因为王后日夜啼哭,才作罢。

由此可见,赵氏权力之大,足以废立国君,反映出卿大夫势力的增长,已经可以和诸侯公室相抗衡。这种情况在诸侯各国中先后发生,逐渐成为普遍的现象。

分层权力结构的封建制度,它的维护第一靠诸侯公室实力上面的优势;第二靠严格的等级秩序,各守分际,不得逾越;第三,靠据此形成的身份等级观念和礼仪,构成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而获得公认。

这就是孔子、孟子都十分强调“正名”和“礼”的精要所在。政治合法性存在,下克上的行为受到道义的谴责,而被群起攻之,得到了有效的制约。从这三条可以知道,封建制要全力以赴地维护身份等级,对社会实行固化管制。

但是现实的社会是动态发展的,卿大夫的实力增强,在国家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加上正统观念的动摇和礼制的崩坏,他们就开始觊觎王位,和王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使得晋国的这一演变来的最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