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就非得要听你的呢?”25岁的她,最近特别抑郁——1个月前,她和男友分手,因为,父母反对。男友做着小生意,不算富裕,但生活衣食无忧。可她父母觉得,做生意的都靠不住,非逼着她去见自己选定的相亲对象,为此,他们抗争了5年。父母甚至威胁:“如果你非要和他在一起,我们就断绝关系”。她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总喜欢控制别人的生活?毕业了,你要按照我的意愿找份稳定的工作;工作了,你要找个我满意的对象结婚;结婚了,你最好在2年内让我抱孙子。正如我们的生活,经常充斥这样的对话:
“你那工作浪费时间,听我的去考公务员”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
l“不听我的,你会吃亏”
......问父母:“为什么我就非得要听你的呢?”
恰逢最近,由窦骁、苗苗主演的,国内首部聚焦心理治愈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给出了答案:父母的强控制欲,其实是从未真正信任过孩子。2
不被信任的孩子,一生都在渴望肯定30多岁的王大帅,是大家眼中的“疯子”。谁会想到,她曾是共享单车CEO。可如今,公司破产,人去楼空,单车被乱扔乱停。她无法接受创业失败的结果,站在病床上不依不饶:“我公司好好的,公司的天塌下来有我顶着呢”。
母亲破口大骂:“你还要欺骗自己到什么时候?”她一直认为,造成今天“丢人现眼”的局面,完全是女儿咎由自取。而王大帅则以为,母亲早就等着看她笑话。从小到大,她都活在对母亲的恐惧中。
小学的时候,母亲不让她过周末,不是辅导班,就是兴趣班。对于普通孩子而言,考个95分就算是高分,但母亲要求必须100分。有次她考了83分,尽管已经是全班第一名,但还是不符合母亲的期望,被狠揍一顿,罚跪3小时的搓衣板。成年后的她,开始创业,当年,共享单车的新概念很火爆,无数投资人争先恐后地投她的项目,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骑她的共享单车。她觉得自己是一方霸主,骄傲极了。跑到妈妈面前,想告诉她:“我不按你的设计去生活,能活得很好,也能活得更好然而,她怎么都不会想到,妈妈仍然讽刺她:“你这样的好日子不会长久的”。她说:“妈妈把我当成了一个木偶,无论我多努力,她都看不到一点点赞赏,你就相信我一次不可以吗?”她渴望被信任,被无条件接纳与尊重。但,一切都没有,换来的只是更多的质疑。制片人吴红梅说:“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怎么做都不满足,甚至难以取悦,整个大环境都喜欢挫折式教育,我们就永远得不到鼓励,这也是对人的一种摧残”。
那些不被信任的孩子,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一生都在渴望他人肯定与鼓励中挣扎。
3不信任的真相,是父母缺乏安全感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与王大帅用一生去证明自己不同,杨飞甚至怀疑:“我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个错误?”有暴力倾向的他,凡事能动手绝不动嘴,因为与同学打架,被送进医院精神科,他,才19岁。医生告诉杨父,孩子可能承受太多的心理压力
但,杨父不以为然。“谁家的孩子不是这样长大的?真正的爷们都是委屈憋大的”。
在他的原生家庭里,挨打是家常便饭,皮带根本不算什么,他的父亲更是抄起什么就扔什么。而他头上遗留的疤,都是被板凳腿砸的。我都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你就不可以?矫情。
对不起,这从不是孩子的问题。
大多数父母并不知道,他们无法真正相信孩子,所以需要控制,而这种强烈的控制欲,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就像杨父,他那“引以为傲”的童年经历,早就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已经种下了被忽略、被伤害的种子,那是不被接纳、不被信任后的不安。
成年后即使外表强势,内心却非常不自信,那是一个极度需要被证明和看见的自我。这种不安全感,驱使他无法信任孩子。
当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安排,或者脱离他的视线,但凡表现出一点独立的意味,便会触发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为了那份稳定的安全感,他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孩子。于是,杨飞死活不肯参加钢琴考级试,他觉得孩子在瞎胡闹,暴揍一顿就听话了。
杨飞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他认为一定是孩子没学好,染上了网瘾。二话不说,就把孩子连拖带绑地强制送进网瘾中心。
杨飞说:“钢琴是他喜欢的,兴趣班都是他给我报的,我连尝试其他东西的机会都没有”。
或许,这就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时常在“听自己”与“听父母”之间纠结,最终慢慢丧失自我,却从没有说“不”的权利。
导演程樯告诉我:“父母要有能力,才能给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得到保护与支持”。
我认为,这种所谓的能力,还伴随着父母的足够自信。
说实话,比起孩子,更需要疗愈的,是父母的内心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不可避免的是,父母仍旧是最初养育我们的重要权威。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就成了我们最初的命运。
导演程樯接受采访时,聊起了自己的故事:女儿正在上小学,兴趣广泛,不但喜欢冰球,还一度钟情于陶笛、尤克里里等乐器,甚至还喜欢画画,学英语......
在许多父母看来,孩子一点也不定性,不如像杨飞父亲,安排孩子考级,说不定还能拿奖,作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只需要抛下“为你好”就敷衍了事。
但程樯坚决拒绝。因为,他有足够的能力,支撑他的自信,从而给予孩子最大的信任。
“我能够引导孩子去思考:你喜欢干什么?你能干什么?你要干什么?所以,女儿很自信,也很有自己的主见。”
说到这,我想起球王贝利。
他是个贫民窟的孩子,尽管如此,贝利还有一个足球梦。
一开始,妈妈并不认可,甚至三番四次阻挠。因为,她的丈夫,就是被这个梦想,使全家陷入贫穷。
她已经预知,孩子选择这条路,很可能会受苦,她纠结,是否让孩子重蹈覆辙?
最后,她还是选择相信孩子,让她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
后来,贝利拼尽全力进入世界杯,因为膝盖受伤,努力付诸东流。他沮丧地打电话给妈妈:“我错了,我应该听你的话,好好念书”.
这与王大帅创业失败的沮丧一模一样.
与之不同的是,母亲没有阻挠,反而流着泪,坚定告诉儿子:“我们尊重你的选择,不管发生什么,我们永远爱你。”
最后,贝利不负众望,成了世界称赞的“足球历史最佳球员”,出场 1366 次,进 1283 球 ,这一数字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而这种父母无条件信任孩子,给予合理期待的结果,心理学上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1968年,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从每个年级选了3个班,并对这群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试”。
他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发给校长,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实际上,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发现,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性格更外向,自信心与求知欲都更强。更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得到明确的信息,老师通过情绪、态度等积极方式影响他们。
在这个实验中,权威的期待发挥了作用。老师、父母,都代表最重要的权威,他们对孩子的期待与态度,可以极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的。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承受失败的时候,支持他。
这种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父母的期待为中心。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是带着理解、爱与接纳的眼睛,并且看见的是我自己,而不是父母想象中的我们。
6自我觉察,是这个时代最难得的稀缺品
有人问:“我们提起这些成长创伤,是否要归罪于原生家庭?”
制片人吴红梅聊起创作初期的调研,她发现,很多中国年轻人难以从这种困境中突破,因为自己与父母无法分离。
例如,你不能找喜欢的工作,而这种相处模式,延续到婚姻、爱情,甚至代际传递到自己的小孩,所以他们非常焦灼与焦虑。
如果你处于一种不被信任,却又极其痛苦的状态,请允许自己对父母愤怒,那并不羞耻。
武志红说过,恨是关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如果不能恨,就不会有爱。只有保持愤怒,才能有和解。
我们不是为了去埋怨自己的父母,或者找到一个自我救赎的方式,而是理解我的童年发生了什么,它对我一生的影响是什么。
吴红梅想借这部剧告诉众人:“即使你生在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你未必一辈子就这么糟糕,很重要的一个突破点是,你敢不敢去跟你的家人做一定的分离?只有当你自己意识到,我需要从某种环境、某种惯常的认知习惯做分离,你才能有真正的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分离?
第一,寻找生命里给予你积极影响的重要他人,他们往往可以帮你走出困境。
就像剧中的侯俊铭。25岁的他,从小对母亲言听计从,从不敢在父母面前表达自我。
毕业后,为了逃避母亲的安排,他总以Gap Year为由,迟迟不肯就业,实则却是自己悄悄求职。
后来,因为对母亲所在医院的一个女孩情有独钟,他迅速接受母亲的安排,到医院上班。
未料,女孩觉得他总顺着母亲的意愿,而更应该做的,是找到自己。
在女孩与心理医生的鼓励下,他把之前的种种不满,在母亲面前一吐为快,甚至主动搬了家,辞了工作,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设计类工作。
吴红梅说,好的爱情关系,可以成为你暂停原生家庭恶性循环的转变点。
这便是我们说的“重要他人”。指一个人在心理人格及融入社会的过程中,
对自己具有重要影响的人,他们可以是父母、老师、同伴、恋人。
在与他们的相处模式中,在他们对我们的要求与期待中,在他们给我们的情感反馈中,逐渐形成一个这段关系中的自我。
每一个重要他人,都参与了塑造我们的自我。
而这就关联到第二点,找回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没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而寻找重要他人也好,找回自我也罢,我们都需要一个大前提:自我觉察。
这与吴红梅的创作初衷不谋而合,“我非常希望中国人能够有自我的觉察能力,这部剧的创作初衷,也是想引导大家关注自己的内在”。
7
最 后
所谓信任,其实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父母。
当父母不够信任孩子,很容易将自己的生命价值绑在孩子身上,令我们感到额外焦虑;当孩子长期生活在被忽视的环境下,很容易为了得到认可,失去自己。
而导演曹盾聊起这部剧带给他的影响时说,如果我发现自己情绪不好,或者身边的人有情绪问题,我会懂得坚持让自己或他人去看心理咨询。
我们得了病都知道要去医院,但往往我们心理出了问题,却不认为这是病,其实它真的是病了。这种认知对我个人来说,是一种成长。
愿你在人生路上,找回自己,愿每一个父母,都学会无条件信任孩子,学会放手。
- The End -
作者简介:碗仔,用颜值说话的记录者。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主笔团,一群与佛洛依德抬杠的年轻人。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