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笔记五中(郭秀艳版)

阈上感觉的测量:

阈上感觉的量化是由心理物理量表完成的。从心理量表是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可以将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I)顺序量表:既不是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建立方法:等级排列法.—注意:1.被试的抽样能代表实验试图研究的人群总数。2.每一个被试只进行一次排序,难以排除其在唯一次排序中的各种随机误差。对偶比较法——注意:1.用该方法得到的顺序量表还不能直接推广到更大的人群。2.这种量表模型要求对偶比

(II)等距量表:不仅要求体现事物属性的大小顺序关系,还要有一个固定的测量单位。

建立方法:

感觉等距法——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的相等距离来制作。—二分法(帕拉托)、平均学差误法同时分出几个等份(同时的解决方案、渐近的解决方案).

差别阈限法—间接方法—最小可觉差在物理量上不相等,但在心理感受性上具有等距性。

(III)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

建立方法:

分段法—最直接的方法.

数量估计法—直接方法(几何平均数或中数)

韦伯定律:

前因:两个较重的物体比两个较轻的物体具有更大的差异时,才能感受为两个重量不等的物体。

韦伯分数:对于任何同一类的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等于当前刺激量与一个固定分数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就是韦伯分数。

韦伯定律:不同刺激条件下和不同感觉通道下得到的韦伯分数差异很大,但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

△∅/∅=C

△∅和∅分别代表差别阈限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水平,C代表韦伯的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

重要作用:使得比较不同感觉道及不同条件下的感受性成为可能

缺陷:在刺激强度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会失效。

韦伯定律的修正:△∅/(∅+a)=C或△∅=C(∅+a)

参数a的出现使得韦伯定律在极低刺激强度下也不至于失效,但a的具体意义,目前向没有十分明确的答案。

费希纳定律:

概念:费希纳定律也称为对数定律。它预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对数关系,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

公式:S=klogR

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K为常数,R为实际刺激强度,logR是以10为底数对R取对数.

成立条件:1.假定韦伯定律对所有类型和强度的刺激都是正确的。2.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心理量上都是相等的。

史蒂文斯定律:

背景:史蒂文斯等提出神经量子理论用来解释阈限。两种连续体:刺激连续体和神经单元阶梯式的感觉连续体.

幂定律:指出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共变关系,指出了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关系:

S=bI°

S是感觉量,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央定的幂指数。

幂函数的指数值决定着按此公式所画曲线的形状。

缺陷:幂函数不适用于十分靠近阈限的微弱刺激。

幂函数的修正:S=b(I-I。)a

I。的出现使幂定律可适用于全部可知觉的刺激范围。至于I。,某些研究者认为是绝对阈限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