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出1个好产品,要做好三“点”:抓“稳”重点,找“准”亮点,判“明”痛点。
一、抓“稳”重点
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这是1个产品的首要问题。有部分产品投入了很多资源,仍然没有做好,越做越乱,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将资源聚焦在真正的“重点”上。产品经理是产品的定义者,在做产品中未有产品经理领错了路而产品不失败的。我们产品经理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和运用资源,聚焦在真正的重点上。要分辨真正的重点,就要明确目标用户、具体场景以及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和带来的价值;一个产品的重点一定是围绕以上几个要素而展开的。
重点是“1”,是一个产品的首要问题;所以一定要将重点抓“稳”,确定下来以后不要轻易地去调整和变化,当然不代表说完全不去调整和变化。就拿当前代表性产品“微信”来举例,作为1个通讯社交产品,其通讯(聊天)和社交(朋友圈)等功能从诞生之初一直在产品中处于核心位置,一直都很“稳”;微信后来加入的“金融支付”、“购物”、“内容”、“游戏”等功能都没有对其通讯和社交功能造成干扰,并且通过红包、游戏和内容等功能的互动,提升了用户的社交体验。
二、找“准”亮点
在当前产品竞争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环境下,只做到了抓稳重点是不够的,还需要做好自己产品的亮点,让其可以在一群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中被用户记住。
找亮点,有3个方法: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创,具体解释如下:
1.人无我有:做出别人还没有的功能和体验;
2.人有我精:如果别人都有了,那么我就做得比别人更好;
3.人精我创:在无法做得比别人更好的情况下,做点不一样的,做出差异化;
这里拿手机行业来举例,手机行业是1个竞争非常成熟和白热化的行业;手机厂商几乎每年都需要像参加高考一样向市场发布新品来和其他厂商进行竞争。2019年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销量都在下滑,并且下滑的很厉害,而华为手机却异军突起,销量大涨,占整个手机市场销量的34%。其核心原因有2点:拍照功能行业第一和中国人的国货情怀。华为手机在最近几年的宣传中,一再强调其拍照功能的强大,比如“拍月球”、“广角镜头”等,树立了其手机拍照功能行业第一的品牌形象。这就是做到了上面提到的“人有我精”。拍照功能是每个手机都具有的,但是像华为这样将手机拍照功能做得可以媲美“单反相机”,仅此一家,就是苹果手机也甘拜下风。
亮点是重点这个“1”后面的“0”,亮点是重点的补充和延续;重点和亮点需要相辅相成,而不要南辕北辙,所以亮点需要找“准”。亮点这个0,一定要加在“1”的右边,而不是左边,上面或下面。之前知名的“支付鸨”事件,就是重点和亮点南辕北辙的典型案例。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在“便签”、“闹钟”等功能上做了些创新和改善,但这些功能过于小众并且也非手机的重要功能,用户对这些功能的要求本身也不高,导致这些“亮点”收益甚微。同时作为1个手机产品的“重点”比如通话、续航和发热等问题,锤子手机没有进行很好的解决,所以其手机产品的失败也成为了必然。
三、判“明”痛点
前几年互联网有个很热门的词,叫“刚需”,就是指用户的刚性需求,必须要满足的需求,必须要解决的痛点。与“刚需”相对应的则是“伪需求”,就是非必须要满足的需求,非必须要解决的痛点。那么如何来区分“刚需”和“伪需求”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经我听1个女生感叹地说“我必须每天喝一杯奶茶,我的命是这杯奶茶给的!”对于这个女生来说,奶茶就是她的刚需。而奶茶对于我就是“伪需求”,让我一年甚至一辈子不喝奶茶,我都是可以接受的。
根据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出1个结论:痛点是和人相关的,不同的人会有相同和不同的痛点,会有相同和不同的刚需。从“人”出发,我整理了1个痛点理论,可以用来判明“刚需”和“伪需求”。
痛点理论:
1.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怎么痛(方式)?
2.有多痛(程度),多久痛1次(频率),痛了多久(历史长度,惯性)?
3.解决痛点的成本是多少?解决痛点的收益是什么?不解决痛点的后果是什么?
4.是否有其他方式来解决?其他解决方式的成本是多少?其他解决方式的收益是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如果可以明确和量化的回答出来,那么是否为刚需的结论就会很明确了。
以下例子是生活中的一些需求和场景,如果将表格套在具体的产品场景中去会更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