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历荒年的人,对食物会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收集癖好——能吃下的,一定要塞进肚里,哪怕已然撑得噎住;吃不下但能保存的,就得千方百计藏好,生怕哪天危机重临,手中有粮,才能TMD心中不慌。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传说中死于一次长期饥饿后的过量饮食,就是这种癖好比较极端的表现。
尽管屡见不鲜地造成过“集中营狂食症”式的悲剧,这种特性总体上还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繁衍。老虎狮子不会想着把吃剩了一半的兔子肉保存起来,只知道现吃现杀;犬类似乎有在地下埋骨头日后大快朵颐的习性,但骨头这类天然易保存的东西没啥营养,不垫肚子。只有人,才会把一时吃不掉的柿子做成柿饼,猪肉腌成火腿,把白豆腐做成腐乳,鲜果渍成果脯和蜜饯,就算过程中对食材的营养结构有所破坏,也要最大程度地保存下它们的食用功能。收集,再收集,丰年毕竟不常有,细水才能长流呐。
时代发展到今天,起码在大陆,饥荒少见了,普通人不会在家中囤积大量的米面粮油,快用光的时候去超市买一份就行了。但收集癖这种雕刻在基因深处的特性,在另外的地方体现了出来。最常见的,就是对信息的收集。
21世纪,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信息碎片。音乐、视频、漫画、游戏、电子书、社交网站……马克思定义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在信息时代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量化与同质化。社会动物的表现形式在某些方面被颠覆了,我们竟然都能养活一个人数稳定增长的平民御宅族了!而信息收集的癖好,不仅表现为宅男对女神视频猥琐的亲近,每一个懂得如何上网的人,都会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表现出这一点。
一个普通人,我们姑且称他为小明吧。
小明的MP3里存了将近1000首歌,以他每天只听1-2首的闲情,需要2-3年时间才能把所有歌曲都轮一遍。这还不算他在各大音乐网站上收藏的精选集、推荐专辑等,全部的音乐加起来,怕不有五千之数。如何消受这些电波,愿你与小明共勉。
小明的心愿单上已经有500部想看的电影和剧,而每次遇到有人推荐新片,又会忙不迭地加长自己想看的列表。“俟有闲暇,而无佳片,空耗时光,不亦哀哉?”小明是怎么想的,但工作三年多来,悠悠的闲暇时光可真没出现过几次。
游戏、图书,也各有一张长长的List,记录着前辈们创造出的伟大的精神食粮,它们都是极好的,陈陈相因,就像文景之治时谷仓里堆放不下的米粟。
饥荒时,村里的大户往往守着家中满囷的稻米,也不愿分给灾民。我们在网盘、硬盘中保存的文件,即使五年十年中都不会去点开一次,也不妨碍我们继续保持对信息饥不择食的收集癖。朋友圈中超过八成内容都是转发,转发中超过八成都是养生、强国、垃圾游戏与广告,但谁能真正摆脱朋友圈呢,谁能生来就忍住不去看那些“将来或许用得着”的重要标题呢?你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摆脱了这个社会关系,短暂的解气之后将是长久的无所适从。
这些迷人的,醉人的,而又恼人的List与Timeline,不知谋杀了多少可以做出伟大事业的宝贵时间,消磨了多少雄心与豪情,让多少大好青年沦为上班时间的薪水小偷。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一次又一次地收藏,就像逃荒回来之后心有余悸的灾民,内心里面有一个无尽的黑洞,只要信息继续保持廉价(以至于免费),只要存储空间足够容纳,就难以按捺转存的冲动。
你想学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罗斯语斯洛文尼亚语马来语印尼语阿尔巴尼亚语,空间里的视频教程加起来可以绕地球十八圈,究竟何时才到尽头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是时候重新审视该如何在信息烟尘中存活,拯救自己的人生了。
现在,我已经大大删减了自己在所有网站上的follow:每天浏览论坛的内容不超过3页;豆瓣、微博的关注减少到10个以内;一礼拜上一次知乎【就像一个礼拜去一次超市那样】,把有趣的回答收藏起来零碎时间看;一天只能看一次rss订阅,通常放在睡前;微信朋友圈,上厕所的时候看吧,而且,能不说话就尽量不要说话,避免无(暴)用(露)社(智)交(商)。
记住一点:真正的好东西,你总能在某个时段的某个网站上邂逅,根本不必担心自己会错过它。千万不要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淘汰垃圾信息的重复劳动中去,让那些执迷不悟的网友替自己干这个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