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有交通规则;学校里,有学校规则;单位里,有单位规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也很重要,有规则意识的孩子长大后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上都有自己良好的自律性和自控力,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规则。但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打不得骂不得,那么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讲规则的习惯呢?
一、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前几天央视播出的纪录片《镜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孩子在0—3岁的时候对外界环境是吸收式学习,家庭环境对塑造孩子的行为和性格至关重要,从父母的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孩子都在无意识的模仿。看王东华的《发现母亲》这本书,作者在书中提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显教育层次上的(指智力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潜教育层次的习育和化育(品德、意志等)。对于家庭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教育,教育更多的不是表现在父母如何“教”上,而是表现在父母如何“做”上,父母如何“做”的身影,对于思维能力薄弱的幼儿来说远比父母“教”的声音影响大得多。做父母不仅要懂得“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做人”。做父母,是面对孩子这面镜子对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检验再校对再完善与再提高。那么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调整自己,接纳孩子
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待、担忧,导致家长内心充满压力、焦虑、恐惧。家长无意识的把这种压力、焦虑、恐惧一股脑的全向孩子压去,控制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做事,没有人喜欢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并别人操纵,即使是打的爱的名义。那么家长如何做呢?要学会自我觉察,放下自己内心的焦虑、期待、攀比、权威、控制。改变自己内心的浮躁,成长自己,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规则的必要性,这样你才能生出智慧,帮助孩子培养他的规则意识。
三、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
规则的主体是孩子,订立规则的时候,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让孩子拥有选择权和决定权。让孩子感到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时间我做主,孩子有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价值归属感,他会自觉的遵守规则。家长所做的不能越过规则的主体——孩子。家长的角色是教练,引导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学习,并在规则设立之初给予孩子指导和引领。但是有的家长说,我和孩子一起做了规则,孩子不自觉,怎么办啊?比如定的规则是每天6点半起床,每次都叫无数次,就是不起。首先家长要明白上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家长可以作为教练辅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但不能替代孩子,包办孩子的事,控制孩子的行为。家长着急,焦虑,想孩子早早的形成好的习惯以适应学校生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家长需要学会放手,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其行为所出现的自然后果。注意,是自然后果,不是人为的惩罚。自然后果是上学迟到老师会批评他,这个惩罚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够重了,如果上进心和自尊心被家长保护良好的孩子,他会内疚,会自我成长,因为他希望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做个好孩子。而人为的惩罚,只会让事情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但人为的惩罚是我们家长经常采用的方式。比如作业没完成,一周不准玩游戏,考试90分以下,不能玩电脑。这种人为的额外的惩罚,只会让孩子更加愤怒,把早上起床上学或者作业或者成绩不好和负面情绪挂钩,提到这些就感受到到极大的愤怒、痛苦。孩子在小的时候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反抗。当他有足够的力量时,规则会被以一种剧烈的方式打破,他可能通过逃学、厌学、网瘾等等的行为反抗,对学习的规则,他烦透了,也恨透了。学习的规则,在大人的眼中永远是压力,永远觉得孩子不够好。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家长要学会放手,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家长需要做好的是引导教练的角色。
规则,是让孩子慢慢学习为自己生命负责的过程,它不是控制孩子的工具。规则没有对错,它是不以惩罚为目的的。规则是建立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孩子有足够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负责,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