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她的文采非常好,但上帝给她打开了一扇语文的窗,但给她关上了一扇数学的门。于是,我自作多情般的,迫不及待的向她卖弄着本就不多的知识。幸好,我在以前看过费曼的《经济学原理》,终于找到了她弱势而我较强势的东西。这不,赶鸭子上架的卖弄着来了。
而这篇文章,我不想说一些至少是我觉得还难的知识,因为我已经夸下海口向她说这门学科很简单,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虽然孔子曾曰过我是一个小人。而关于经济学,其实我很早就想过写一篇文章来,可是我太愚笨,就一直没写。
古话说“最难消受美人恩”,而我今天是“最难消受美人求”,更何况这不是求,只是我热脸贴上别人的冷屁股。
就这样,没办法,出于自己自恋的需要,总是要在别人面前维护维护面子的,不要让自己的自信心一蹶不振,至少也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我不是?于是,我就开始了向她解释经济学多易少难之路,帮助她更好理解古文。
是的,为了帮助她更好的理解古文。我看史书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上面全是别人杜撰的“实史”,但丝毫没有介绍一个国家中财政到底是怎么解决的。我们看到的都只是烈士为祖国挥撒热血、忠臣为祖国尽心尽力之类的,但很少见一个国家到底是怎么分钱的,当然,这大部分取决于古代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从前的文章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但肯定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是皇帝制定的,而税收也需要皇帝出面解决,这其中肯定有猫腻,至少可以说,这两者绝对有点关系。但具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也与今天的主题不相关。也许是因为觉得这点小事不值得记载到史书里,孔子曾经曰过:“常事不言”,也许也是因为金钱这东西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习以为常了,再加上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也就避而不谈了。
要说起交易,那么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名词——交易剩余。而这也是但也不全是交易的好处。顾名思义,交易剩余可就是交易中买方和卖方都能得到好处,得到利益。而利益就驱使着人们的行为,也就在促使着每一宗交易。人们在进行着每宗交易的同时都能从这宗交易中获得好处,而每宗交易带给人的好处,人们尝到了甜头之后就又会想要进行交易。而如果要努力追究下去的话,不过就是鸡生蛋与蛋生鸡的问题。但可想而知的是,最初是交易的产生,而在其中发现了交易剩余。换句话说,交易剩余是每宗交易的特性。
举一个例子,张三对我这篇文章的估值是两百块,而我比较自卑,我对我的这篇文章的估值只有一百五十块。也就是说,张三愿意用两百块钱买我这篇文章的版权,因此可以随意刊登、转载,而我愿意用一百五十块就可以把这篇文章的版权买给张三。
就是说,张三和我之间就有着五十块钱的讲价地步。张三最多愿意出两百元,不能再高了;而我最低必须要一百五十块才会卖。
可以参考上图,如果这笔交易的成交价为一百七十块,那么,在这宗交易中,我是生产者,因为我是供应文章的人,也就是图中那条斜向上的曲线。
而这张图有点不准确,因为我不写文章就没人给我钱,虽然现在也是这样。所以,按照上面的例子来讲的话,斜率其实要比这张图的斜率要大的。
一百七十块,比我最低预期的价格一百五十块还要高出个二十块来,而这二十块也是我的生产者剩余。也就是比我预期的价格多的那一部分价格。
而消费者剩余也就是图中未显示的斜向下的曲线,因为成交价是一百七十块,比张三预期的价格要低那么三十块,那么张三作为消费者,也就是我这篇文章的需求者,他的消费者剩余也就是那三十块。也就是比张三与预期的价格少的那一部分价格。
当然,这只是我的例子,现实情况远远要比此惨的多。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并用交易剩余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交易双方都会得利的原因。当然,原因也不知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