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祝福苗族和李子柒们

图片发自简书App


延传了很久的大讨论:李子柒输出的,到底文化还是刻板印象?

先放下李子柒,说一个我家这边的现象吧。

在我家这边,假如有人行为或形象粗蛮不羁、野性放肆,旁人便会揶揄他是个“苗子”,说他做事“太苗了”。

这里的“苗子”不一定就是说那人是苗族,而是由苗族生发出来的一个有些污名化的伪概念,犹言不文明。

这源于一种深层印象:苗族的祖先是蛮王蚩尤,兵败迁移后,世代生活在深山,有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传统。同时因为是脱离于华夏主流外的支系,尽管有崇拜自然、天真赤子般的美感和魅力,但也多少不被人认为是礼乐之邦,只说是“南蛮”。

讽刺的是,吐槽别人是“苗子”的人,很多自己也是苗族。我很早一篇文章里说,贵州城市里的苗族孩子,除了身份证上的标记,和苗族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了。

说是被汉化也不尽然,更多的,其实是我们已经现代化了。

互联网、易拉罐和自动档汽车…法治、婚姻自由和平权运动…不用自己种菜吃,反而能吃到世界各地的料理,信仰马克思而不是生物图腾。不管是物质还是意识,都已经由一个个通用语言组建成了完全意义的现代人。

所以我们对山里的苗族人和李子柒猎奇,当自己的身份被其代言后,便觉得损害着自己的现代形象,总要骂一句“苗子”割席才显得“先进”、“文明”。

因为欧美相继推动工业革命,开辟了现代文明世界,同时也源于近代的苦难历史。我们最担心的,自然就是被排除于人类进程以外,成为蛮夷,受到歧视和欺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把贵州之于中国,放大到中国之于世界——一个曾经落后,但如今在快速发展的省份和国家——最害怕的就是外人说你不够现代化。怕别人认为这里是贫瘠的、原始的、古拙的。所以我们热衷于宣传高铁、5G、机器人、载人航天…来试图证明现代化。

因为穷怕了,闭塞久了,迫切需要了解和感知外界的先进。当李子柒出现,便担忧外国人以为中国人还在过面朝黄土背朝天、万物皆要传统手作的生活,怕被误解中国没有工业大机器生产。

不要这样非此即彼的一元思维啊。

在东京——世界上现代化最成功的城市之一,也依然保持着古代寺庙、歌舞伎、茶道等传统事物啊,他们从来不害怕什么刻板印象,反而自豪这些才是“和魂”。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浅草寺和东京铁塔同时存在于一个时空,过去与未来就能在一个地方产生回响、互文和共鸣,滋生出丰富的意味和可解读性。见证一方水土的往日荣耀和今日奋进,豢养着一方人民的精神直觉和心灵归依。

就像贵州有古时踩歌堂的鼓楼,有几百年前的风雨桥,西江还有人唱着几千年的古歌。但贵阳也有大数据中心,平塘也有射电望远镜。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传统与现代并不冲突,文化是有相对独立性的。与其指摘他们的泥古,不如反思自己的狭隘。叫嚷着自己很阔、很先进,多半是自卑的表现。只有接受多元,让二者和谐共生,才是自信。为什么要割裂开,觉得有彼便无此了呢?

我不能禁止传统苗族人住吊脚楼,要求他们住钢筋水泥房,不能禁止他们穿传统银饰布衣,要求他们穿牛仔裤或洋裙。我不能对他们说:“怎么不现代起来啊?这样会给别人刻板印象的。”

从来就没什么刻板印象,只有不愿去了解的傲慢和偏见。我们既要现代,也不能让现代扼杀一种人类童年般的平静和质素。

对李子柒,为什么就不能坦然欣赏她对中国传统器物、节日、生产方式、甚至是哲学思维的展示,而总想着让所有人步调一致地跃进现代化呢?

在继续高速发展的2020年,能让这个世界看起来不那么僵硬、紧张和精确的,正是那些在现代洪流中坚守着某种古意的人和事。他们应该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被真诚而开阔地祝福着。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 宇宙酒

用于分享我写的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