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需了解的一个事实是,大部分人每天对话交流,其实真正有效的沟通却并不多。而作为家长,如何与孩子在有限的沟通中做到有效性的最大化?从规避以下沟通方式开始。
1.动不动就长篇大论说教
我们都不喜欢被说教,孩子也不喜欢。当孩子处于被教育、被改变的角色定位,这种“不平等”的对话模式,会让孩子对说教内容很难产生共鸣。
与其长篇大论地说教,不如一言以蔽之再加身体力行
针对孩子的问题,先了解事情原委,用简单的话语直接向孩子提出要求和期望。尤其说教不如身教,孩子的行为规则、待人接物、价值观等无不受到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影响。如若家长要求孩子尊敬老师,但如果家长在言语中却体现出对老师行业的不敬,那孩子是很难从内心深处尊师重道的。
孩子的言行,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与其长篇说教,不如时时将将你的期望、要求、价值观、是非观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
2.不停地埋怨指责、翻旧帐
虽然我们的文化中已减少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打击式教育,但在教育中,我们还是会更倾向先看到孩子不足,尤其在进入幼儿园、学龄期后,我们还会横向比较,关注孩子与他人的差距,并且总是看到人家孩子的长处和自家的不足。
家长往往以为指出孩子缺点是为了更好的教育,翻旧帐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而其实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挫折、委屈、愤怒甚至寒心,从而不愿与父母沟通。
减少指责,聚焦解决问题
碰到屡教不改的问题,家长需要改变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模式;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正向积极地引导孩子认识到其他的可能性。
需要记住,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并从中获益。
3.以偏概全
“你这个人怎么总是这样……”、“做作业你总是不上心”……这种都是以一次或多次经验来断定“永远”的以偏概全的表达方式。或许这些话本身只是脱口而出,并非真正的本意,但这种消极情绪和抱怨心态会被听话方直接而强烈地“吸收”。
就事论事,不攻击、不定性
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要将孩子一两次错误或失败,定性为孩子的能力、态度或品性等。
否定式教育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积极性。实事求是的赞美与表扬,欣赏和发觉孩子的亮点,再在称赞之后聊聊不足,更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4.打断孩子说话
不等孩子说完就下指令;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觉得孩子东拉西扯,说的话根本不在点上……我们往往很容易打断孩子说话,忽略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和情绪。
耐心聆听,让孩子充分表述想法与意见
如果希望孩子能言善辩,思维逻辑缜密,沟通能力一流,那自己与孩子的沟通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而第一步就是耐心听孩子说话,尽量不要打断他们;不仅如此,你还要多鼓励并引导孩子积极表达自己。
聆听是为了更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一定在孩子愿意跟你絮絮叨叨的时候,敞开心扉听他们倾诉。
5.带着情绪进行教育
人在愤怒等消极情绪中,往往会口不择言,说一些重话或者伤人的话。别说孩子,成年人都可能分不清这些话的真实性,而仅仅因为句面意思而受到伤害,尤其最亲密的人往往伤人最深。
孩子最信任父母,因此不要让情绪战胜理智,脱口而出一些事后后悔的话,情感上的伤害是会累积的。台湾漫画家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至少伤痕看得见,而责骂带来的伤口是无形的。
调整情绪后再进行沟通
情绪本身不是问题,真正需要处理的是导致情绪出现的事情或过程。
成年人应该学会监督自己的情绪,处理问题前先保证情绪是稳定状态,再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这才是理智与能解决问题的做法。
6.同时沟通处理多个问题
女性“网状思维”的特性,也影响到妈妈们很容易将一个问题延展到孩子的多个问题上,然后开始数落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或者给孩子同时提多个期许与要求,让孩子感到压力山大!
专注于当下最想解决的问题
一次沟通解决一个问题,可以让沟通更聚焦有效。
沟通之前,先确认目的和需要,即你希望解决什么问题,同时预估孩子是否能做到,最好再预估到孩子会有哪几种可能的反应,然后就不同的可能性提前想好应对方式。
7.出现问题了才想起来要沟通教育
不少家长是在孩子拒绝沟通后才寻找专家来咨询,询问孩子不肯跟父母互动交流怎么办。有的是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家长才想到跟孩子探讨问题的严重性。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时半会就出现的。沟通,不能从问题出现才开始。
确保亲子沟通的黄金时间,改善亲子关系
亲子沟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是为了促进亲子间的了解和情感。
相对而言,受教育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会更加重视亲子交流。亲子交流有助于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也可以确保出现问题后的及时应变处理。
不要觉得抽不出时间特意进行亲子交流,沟通就存在于生活碎片中,如餐桌上、上学路上、出差时抽空打的电话里,重点在于要“有心聊天”。
其实,我想和家长们说的是:现在不挤时间沟通,将来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解决问题;抑或是等你有时间了,孩子已不再愿意沟通。
8.只关心家长认为重要的话题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往往会倾向自己认为重要的话题,如学习、补课、交友、时间规划等。因此,可能给到孩子家长根本不关心自己,只关心成绩的错觉。其实,除了与孩子交流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也可以聊聊他们世界里感兴趣的东西。
与孩子聊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是拉近亲子距离的最好沟通方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思考和寻找答案,尤其青春期前后,更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爱思考和探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心理学上,青春期是孩子自我同一性发展和角色冲突的阶段,孩子需要找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等人生哲理问题的答案。家长需要清楚地意识到,成长的本质肯定不在成绩与学业,而在于孩子完整身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