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一处葡萄架,架子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葡萄,狐狸馋的口水直流却吃不到,所以狐狸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肯定是酸的。”
酸葡萄的寓言故事反映了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得不到的东西就诋毁它、轻视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
而在人际关系里,这颗心里的酸葡萄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反感别人的努力,嫉妒别人的成功。
邱晨有一次在《奇葩说》的辩论中说她特别烦艾力,因为艾力有早起的习惯,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起床打卡,学英语。而邱晨却偏偏喜欢赖床,不仅赖床,还有严重的拖延症。白天工作做不完,晚上就特别懊悔,然后熬夜,第二天继续起不来。
所以,尽管邱晨很羡慕那些能够早起,并且能把时间管理做的很好的人,但她自己却做不到。
而艾力的努力就像是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邱晨想要早起的愿望,也照出了她不够努力,甚至努力后也没有结果的事实。这让她感觉很失败。
邱晨后来反思,她觉得这不是艾力的错,而是自己的心态问题。
2
见不得别人好的人,常常心里充满戾气,既不友善,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但还是有很多人仿佛中了魔咒,见到别人好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就像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里所写到:“人的内心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情感。无疑,没有人不同情他人的不幸。可是,一旦对方从不幸中挣脱出来,却又因此产生若有所失的怅惘。说得夸张一点,甚至出现一种想使之重新陷入不幸的心理。于是,不觉之间开始对其怀有某种敌意,尽管是消极的敌意。”
其实,这种敌意的主要来源是,人的诞生就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同类之间的竞争和对资源的争夺就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但机会和资源都是固定和有限的,什么样的人才最可能得到珍贵的机会,获得有限的资源呢?
答案是同一个群体里最优秀的人。
所以很多人才会对别人的拼命努力感到不舒服,甚至恐惧。因为在同一个群体里,如果你太优秀,不仅会显得别人太差,而且,你的优秀也会抢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最终,这些不舒服和恐惧就表现为见不得别人好,对别人取得的成绩不是质疑就是冷嘲热讽,即使表面上表现出替别人高兴,心里还是会膈应。
3
一个人最容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见不得别人好,反感别人的努力和成绩呢?
答案是:这件事别人做到了,我没有做到,但这件事也是我特别想做到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少会有人对马云成为首富这件事感到心里不爽,因为能成为世界顶级富豪的人简直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实现不了顶级的财富,也不会真的把成为世界顶级富豪这件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但是,如果我们身边的同学有人出来创业,开了公司,通过奋斗实现了财务自由,大多数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再想想自己做着一份不咸不淡的工作,财务不自由,时间更不自由,还要看人脸色,心里多多少少会有落差。
这种落差感调节好了,就会变成鞭策人前进的动力。调节不好,就会产生“见不得别人好”的阴暗心理。
我有没有过得很好没关系,但是你现在过得很好,就会让我现在的处境显得更难堪。
4
“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1992年,Covington对成就动机提出了自我价值理论。其基本假设是当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类将竭力维护,即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
这么多年,我们和自己的内心相处得很融洽,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处于一个相对满意的状态。
可是,当出现一个人或其他因素威胁到我们的自我价值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通过各种方法竭力维护自己原先的“自我接受”。
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更努力地提升自我价值,但是这意味着我们要克服懒惰,打破以往的舒适区。这个方式的成本很高,短时间内也不一定有显著效果。
所以,更多的人会倾向于无视别人的努力,把别人的成绩归因于优渥的家境,厉害的父母和天生的好运,更有甚者去打压、质疑、诋毁别人的成绩。因为这样做的成本最低。
选择最低成本的方式维持原有的自我价值,这就是产生“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动机。
杭州有个叫郭文景的小姑娘,高三的时候提前被哈佛大学录取。一时之间,她以近乎完美的形象登陆各大平台头版头条,甚至上了微博热搜。
但很快,媒体又曝出这个近乎完美、充满正能量的优秀女生原来是美国国籍,家庭背景殷实。瞬间,这个女生又成了大家抨击“人生来不平等”的证据。
其实,她的努力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在眼里,她的优秀也是有目共睹。高一时,她就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省赛区)一等奖,曾受麻省理工邀请参加比赛,获得北美编程邀请赛第二名,超过了绝大多数来自哈佛、斯坦福、卡内基梅隆的大学生代表队。
郭文景曾经和她妈妈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一想到编程,我就能笑出来。”
但很多人对她的热情、努力和荣誉视而不见,或者说即使看见了,自己也没那个勇气和毅力去追求梦想,他们只会对别人的成绩发表一些酸溜溜的评论和揣测。
5
见不得别人好的人,往往会让自己很苦恼。一个人无论多优秀,身边总会遇到更优秀的人,如果见不得别人好,任何一个优秀的人都会成为他的假想敌。
而且,见不得别人好的人总是会被嫉妒和自我怀疑纠缠,最终自食恶果。
有个小故事:从前有两个重病人,同住在一间病房里,两个人都不可以下床走动。病房很小,只有一扇窗户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靠近窗户的病人每天可以坐起来看看窗户外面的景色。他常常给另一个人描绘他看到的景色:窗外的蓝天,附近的湖泊,湖里自由游泳的野鸭子,在湖边放风筝的情侣,追逐打闹的孩子……
刚开始,“听风景”的病人很享受,但慢慢地他就不满足于只能听,而不能看了。“同一个病房里,凭什么只有他能看外面的风景?”他很想换床位,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
终于有一天,靠近窗户的病人犯病了,不断的喘息和咳嗽几乎要了他的命,他连按铃叫护士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旁边“听风景”的病人并没有帮他,直到他断了气。
靠近窗户的病人死后,“听风景”的病人就换到了靠近窗户的床位,他终于如愿以偿,可以亲眼看看外面的风景了,然而他只看到了一堵空白的墙……
从此以后,他不仅看不到风景,也不会再有人绘声绘色地给他描绘风景了。
6
很多时候,我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到别人的优秀,首先想合作,而不是竞争。
与优秀的人合作,向有成果的人学习。与其患得患失地提防身边的每一个人,不如放大格局,成就别人也成就自己。
《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逃跑以后,所有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但也为他高兴,尤其是瑞德。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当它们飞走时,你会由衷地高兴”
安迪的成功越狱,除了自己的智慧和永不放弃的坚持,也离不开瑞德的帮助,他用来凿墙壁的鹤嘴锄和掩护的巨幅海报,都来自瑞德。
也许刚开始瑞德是出于金钱才帮助安迪,但后来却是为了友谊。而获得自由后的安迪也没有忘了自己的老朋友,他给瑞德留了一张飞往自由生活的机票。
如果瑞德见不得安迪好,无论安迪做什么都处处跟他对着干,安迪恐怕连挖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圣经中说: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
格局大一点,做个内心富足的人,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