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楔形文字传奇
21. 乌鲁尔城开天辟地
萨尔泽克的发现,用原始楔形文字坐实了苏美尔的存在。
萨尔泽克的发现,也像在平静的湖水中扔进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两次世界大战的前前后后,英国、法国、德国,甚至考古后起之秀美国,都纷纷派出自己的考古队,一拨接一拨涌向美索南部,持续不断发掘出海量的考古文物,包括楔形文泥板、圆柱、棱柱、印章文献和雕像等等,不可胜数。
苏美尔人深埋在地底的若干古城遗址,埃利都(Eridu),乌尔(Ur),乌鲁克(Uruk),拉尔萨(Larsa),尼普尔(Nippur),基什(Kish)等等,也包括萨尔泽克已经挖掘过拉格什(Lagash),即今之特罗(Telloh),经由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不断发掘和研究,这些古城(或者说城邦国家)在苏美尔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
苏美尔文明无疑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苏美尔楔形文字无疑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
从我们已知的汉谟拉比古巴比伦城向前回溯:乌尔是苏美尔人复兴的乌尔第三王朝之都(B.C.2100-B.C.2000);闪米特人建立的阿卡德帝国(B.C.2300-B.C.2100)的都市阿卡德,至今尚未找到确切的遗址,但它们同属于青铜时代,都跨过了文明国家的门槛。包括拉格什王国在内的早王朝ED(B.C.3000-B.C.2300),则是文字向成熟发展的过渡。前2600年,苏美尔人在苏鲁帕克(Shuruppak)完成了第一次楔形文体变革。再往前越过乌鲁克,属于欧贝德(Ubaid)文化(B.C.5900-B.C.4100),遗址包括圣城尼普尔(苏美尔主神恩利尔Enlil的住地)和埃利都(苏美尔智慧神恩基Enki的住地),属于新石器时代,是文化而不是文明。目前,考古学家都把B.C.4100-B.C.3000苏美尔的这段历史称作乌鲁克(Uruk)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大体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期。
所以,无论按城市兴起、国家形成还是文字出现,三位一体的历史进程都表明,城邦国家之中最为重要的是乌鲁克,它是目前公认的文明世界第一城,吉尔迦美什国王的故乡,苏美尔人的腾飞地,也是B.C.3500左右世界最早的原始楔形文字出土地。乌鲁克不仅标志着苏美尔正式进入文明时代,而且能够让我们在本书的序章里做出研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起始于5500年前。
尽管其他城市遗址出土的文字可以证明乌鲁克的地位,但毕竟需要在当地找到最确切的楔形文字载体实物。然而,谁也不曾料到,乌鲁克的考古发掘却是这些遗址中最艰难的一处。1850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洛夫特斯(W.Loftus)曾在这里考察,挖了没几天便草草收场。190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职的德国教授希普莱西特视察乌鲁尔后,对这里的恶劣环境评论道:如果没有200万马克资金和50年发掘时间,请不要去做乌鲁克的考古发掘美梦!
乌鲁克遗址处于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过去的100年间,依然有41个考古小组,不畏艰险相继在这片遗址挖掘。1912年,大规模的挖掘工作在德国东方学会乔丹(J. Jordan)的领导下正式开始,直到1939年二次世界大战才被迫停止。战后,乔丹的继承者又接着挖到了1989年。乌鲁克城市拥有许多庙宇和宫殿,该城的面积几乎是现在摩纳哥公国的3位,至今挖出的还不到全城的5%,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而不是村落。
乌鲁克遗址最重要的地点是伊南娜神庙,神庙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约4万平方米,墙面使用彩色陶质椎体镶嵌装饰,富丽堂皇,堪称古典建筑的先驱。
这是乌鲁克伊南娜神庙正面的一部分,在交替的壁龛里有站立的男神和女神。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容器,把生命之水倒在地上。
这座神庙出土的大理石女神头像,被称为瓦尔卡(Warka)面具,很可能是对伊南娜的描绘,也被叫做“乌鲁克夫人”和“苏美尔蒙娜丽莎”,可追溯到B.C.3100 年,是最早的人脸表现形式之一。女神面具由大理石塑造,高约20厘米,眼眶没有眼珠,只有两个很大的洞,显然曾用宝石或其他珍贵的石头作镶嵌,在眉毛部位有一道深槽,乃是留作镶嵌黄铜或金子的地方。 该面具于 2003 年 4 月在巴格达沦陷期间从伊拉克博物馆被掠夺,于当年 9 月被找回并归还博物馆。
乌鲁克瓶反映了苏美尔人的世界观:底部两个嵌条中的水、庄稼和羊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上面一层是搬运祭品的裸男。最上面描绘的是爱情和战争女神伊南娜接受祭品的情况。缺损部分描绘的是一位国王站在女神面前。据历史记载,仅在乌鲁克第一王朝,就经历了12位国王共249年。虽然吉尔伽美什可能是乌鲁克第一王朝真实的第5位国王,但他成了后来许多故事和史诗中的英雄。
乌鲁克最关键的发现是确定了苏美尔人的由来,虽然至今学术界都还在争论。
感谢当时的艺术家,用雕塑记录了苏美尔人的容貌,他们的容貌与闪米特族人(包括当时的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也包括今天的阿拉伯人或犹太人)有很大区别,矮胖,鼻子又直又长,前额微微后倾,看起来应该是印欧人。“苏美尔”也不是他们自己起的名字,而是阿卡德人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黑头人(不是黑头发的人)。
作为非闪族的外来民族,据说,苏美尔人约在B.C.4100之前就来到并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约在B.C.3500就创造了最早的城市文明。当年的中国尚处于混沌初开的远古时期。苏美尔人没有留下后裔,因此没有人确切知道他们究竟是从何地来,又如何神秘地消失。有几种说法是他们来自东部伊朗山区或南部波斯湾。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苏美尔人或许和东亚人甚至与中国人有较近的血缘关系,但是大多是基于出土文物及文字的相似性,没有直接的证据。
仿佛太空来客,苏美尔人在很短的时间就建立了发达的农业和商业,把美索不达米亚迅速带入文明时代,创造了诸多奇迹。美国学者克莱默教授在他的著名著作《历史从苏美尔开始》,提出苏美尔人首创的27个第一,包括:最早的英雄时代、最早的议会、最早的农历、最早的药典、最早的学校和最早的文字等等。
我们最关心的当然是最早的文字。从1912年开始,德国东方学会考古队在乌鲁克Ⅳ期泥土层以及基什附近发现的泥板和石板,有苏美尔人用线条画出的表示各种事物的图画符号,其中可以辨识的有人的头、手、脚和线形符号,放射性碳分析的年代约在B.C.3500-B.C.3200,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符号之一。
德国考古学者乔丹先生告诉大家,仅在乌鲁克的伊南娜神庙区,就发现过近400块刻有象形文字的泥板。象形文字被描绘或压在膨胀的泥板上,然后在灶台上烧制或者在太阳下烘干,用来记录交换的货物数量和分配的工人口粮。这种象形文字就是后来楔形文字的前身,称为原始楔形文字。
原始楔形文字的发掘和面世,就是人们通常认定最早的楔形文字发端于乌鲁克,时间就在B.C.3500前后的由来。
这块现存于卢浮宫的文字泥板更清晰地表明,早期乌鲁克文字的外形就是象形文字,主要应用于经济。除了用线条描绘的人头和货物等象形图之外,较深的坑和印记用来表示数量。
1928年至1976年期间,德国考古队后续发掘的约5000块原始楔形字泥板组合也来自乌鲁克。目前,他们已发现乌鲁克原始楔形符号共2000多个,其中约有60个符号用来代表数字。
原始楔形文字的这张图片,被无数学者所引用,这是约B.C.3400-B.C.3000年,也就是距今5000-5400年的乌鲁克的原始象形文字,记录的是“在37个月里,共收到29086单位的大麦。由库辛(Kushim)签核。”
乌鲁克的伊南娜神庙出土楔形文字泥板,暗示了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伊南娜不仅是战争和爱情之神,她也是乌鲁克的护城之神。就像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那样,她把楔形文字偷偷给了苏美尔人,乌鲁克才成为开天辟地的文字创立之城。
当我们的楔形文字之旅追寻到了乌鲁克时代,已经走到了混沌初开的创始期。再往前追寻楔形文字的起源,或许真的要置身到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