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时候,我遇见了初恋。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高一报道那天。那天我来的晚,坐在最后一排,他来的早坐在第一排。趁老师还没来,我把事先准备好的通讯录拿给同学填,他是最后一个填的。在拿起通讯录的时候,我先注意到的是他的字,蓝色钢笔书写的,与其他人的潦草和漫不经心不同,他的字写的认真,而且好看。然后注意到的才是他的人,浓眉大眼,相貌堂堂,果然是字如其人。
你叫“林杨?”这是我对他说的第一句话,至今仍然记得。
虽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不错,但是那时候我还没有喜欢上他。后来的我们变得比我期待的还要亲近。那时候还没有微信,我们私下的联系都是靠QQ。他和我聊身边的人,事,聊电影,书籍,摄影,还有梦想,聊着聊着,我们的关系就变得不一样了。
初中的时候我是个只爱看电视不爱看书的人,但是受他的影响,我开始看书,开始写随笔。渐渐的我爱上了书籍,爱上了文字,也爱上了他。只不过我们那时候不说爱,只说喜欢。
高一结束,文理分班。我选了理,他选了文。就这样我们的距离从原来的一个前排一个后桌的位置,变成了文科班和理科班的距离。因为要分班了,原来的班长特意组织大家拍了一张集体照,还在最后一天把照片发给了每一个人。看着照片里大家的笑脸,我突然很舍不得,当然最舍不得的还是他。几个和我要好的同学都在我的照片背面留了言。他的留言,没有难过,只有祝福,内容我已经忘记,只记得他叫我:“扬儿”。第一次,有男孩这样叫我,我认为他也是喜欢我的。
分班之后我们依然保持着QQ上的联系,只是见面的机会少了。那时候他还和我们班另外两个女生关系很好,我们两个班之间还有人说他和其中一个女生互相喜欢,以至于他一来我们班就被人起哄。那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吃醋。因为这件事,我有长达一个学期的时间没有理他。而他在QQ上主动联系了我几次,我没有理他后,他也放弃了。
高二下半学期的时候,我有一次去图书馆自习,看到他正在给那个和他传绯闻的女孩讲政治题,当时我突然觉得很委屈,很难过。我的感受告诉了我的好闺蜜。她竟然为我打抱不平,逼问他到底喜欢谁。他的答案是,我!
经历了磕磕绊绊的小矛盾,和高考的洗礼。在高考出分的第二天,他向我表白了,然后我们在两个班同学的惊讶中,高调的在一起了。
我清楚的记得,表白的时候,他郑重其事的看着我,说出了:“我爱你!”
然而,年轻的我们不懂爱。以为一起经历了三年喜怒哀乐的我们,一定可以一起走很远。
可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就分开了。分手是我提出来的,原因是我们的相处模式并不像是情侣。我们都在北京上学,两所学校的距离也就是公交车1小时的时间,可是我们一个学期才见了对方两次。我们的交集越来越少,可聊的话题也越来越少。那时候我开始玩微信,状态一条条发出去,也不见他评论过,甚至连赞都很少点。
后来我又好好想过原因,在这场感情里,我们两个人都有问题。我们互相都是优秀,积极的那种人,我们都还太年轻,有太多的好奇和野心,在新的学校,新的圈子中,我们都忙着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识新的朋友,进入新的圈子,给自己在新的领域中争得一席之地。然而,我们却都忘记了留些时间,给曾经一起的彼此。
分手一年后,正好赶上《何以笙箫默》热播,剧里的何以琛和他很像,同样学法律,同样成绩优异,相貌堂堂。赵默笙也和我相似,学理科,喜欢摄影。剧中的两人在分开长达七年之后重新走到了一起。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勾起了我的回忆,剧里的结局更是让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相隔七年赵默笙和何以琛都能重新在一起,那我和他是不是也还有可能?”
犹豫了几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在微信上问他,我们还能重来吗?
迟疑了好久,微信里发来了他的回答:“不能了。”
我没有问原因,草草的问候了几句后,就结束了这场尴尬的谈话。那时候我的心里突然很难过,是比我们分手时还要失落的难过。因为那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失去的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高中毕业的时候,他曾在我的留言本上写下:“未来还没来,值得期待…”可惜他的这个未来里已经没有我了。
我真正对这段感情释怀是在半年后,看过《左耳》的那天晚上。电影里有句话:“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
虽然,那时候我自己还是说不清楚,是爱对了还是爱错了。但我知道,无论是爱情还是青春,它都已经过去了。我该向前看。
直到现在,我还是会在看到青春题材的电影时想起他,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青春。只不过我已经不再心痛,也不再惋惜。因为我终于明白,15岁的爱和喜欢就该让它留在15岁的时光里,永远美好而闪耀着,就像我们美好而闪耀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