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飞的钢琴少年》观后感:
自由成长,适时引导,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配合很重要。
父母既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又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支持。
主角小维特是一位有着高智商,
并在音乐和数学才能方面天赋异禀。
影片由爷爷给小维特做的木制飞行翅膀到
小维特帮爷爷赚到钱买真飞机飞行来做故事的串连,飞行翅膀象征梦想与自由,影片里三次出现,分别代表了寻找,逃离和坚定。也意味着梦想成真。照进现实。
一、寻找阶段:
小时候我们也常被问:
你以后的梦想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电影里,小维特一直在探索自己能做一些什么,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比如父亲所做的助听器的研究,
爷爷手工做的木制飞行翅膀,
小时候手里玩过的电子琴,
又或是少年时因父母和爷爷陷入资金困难而对股票产生的兴趣...
至少他最先确定的是对钢琴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与投入的热情,他在音乐上的才能,总是能比别人学得更快,感知能力更敏感,也总能快速记住一段旋律并弹奏出来。
但母亲过多的干涉使他感到弹钢琴不是因为喜欢做这件事而做,而是他母亲让他做而做,
他对他自己的兴趣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二、逃离阶段
小维特
一度想要挣脱束缚(父母的管教),
冲破宿命(干妈的星相预言),
打破规则与界线
(对老师权威角色的顶撞,也是对内在父母的反抗)
男主角维特在一岁的时候就被他的干妈用星相的方法预测了他的未来,于是他的母亲即兴奋又紧张,即觉得为自己能生出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同时也把儿子的才华与成就和自己的自恋捆绑在了一起。
从小就让维特在朋友同事面前展示他弹钢琴的天赋。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帮助丈夫挣回被同事羞辱的面子。此时母亲与孩子共生的需要多于孩子,孩子成功即母亲成功。另一方面也因此给自己肩负起了培养天才的巨大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过事情总是一体多面,好坏参半。
严格管教中也总是包含了爱的祝福,希望孩子能更好。
孩子需要陪伴,关心和爱,
但过度保护孩子的同时
也剥夺了孩子自身探索世界的乐趣与权利。
维特得到父母特别多的支持,包容和容忍。
但父母对他的管教也特别严格,保护与限制也比一般人更多。
在他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后,
小维特能想到的就是让自己成为普通人,
高智商即给他带来了快速学习的能力
但同时也使他被过度关注与期待。
他想成为一个常人来保护自己,
就像影片中有好几次关上门(关上心门),
来隔离外界的干扰与界线的侵犯。
虽然这样的方式被动攻击了母亲,
惩罚了她对自己过多的侵入与干扰。
而维特从房间跳下(故意)摔伤头部这件事,
更是让母亲的期待破灭,对自己这些年来的精心栽培,生下并创造天才儿子这个“杰作”的自恋崩塌了。
所以当医师拿着检测报告告诉维特母亲孩子一切正常时,她急切的问,那智力呢?以前不是180,现在怎么120,她无法接受不是天才儿子这件事,而医师回答她至少他是健康正常的,别人家的孩子(脑部受伤)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维特母亲流下了失落的眼泪。
(当然成为常人是维特对世界妥协的一种方式, 它只能隐瞒来保护自己)
所以多给孩子自我探索和独立成长的空间,
父母过度干预有时适得其反。
而维特的爷爷和小保姆伊莎贝儿弥补了他内心中父母的形象,
他们允许维特成为自己,不区别对待他,就像朋友一样与他交谈玩耍,信任并接纳他,理解和支持减轻了小维特被当成异类的恐惧。
三、坚定阶段
传奇钢琴家对小维特说:
当你想为演奏而弹,拥有冷静的理性和热情的心,才能成为伟大的钢琴家。
我想这句话对小维特的影响是很大的,一直以来他都受母亲的影响。
好像对弹钢琴的兴趣不是他自发的,而是被母亲要求去做的。
他开始远离母亲,在给予更多自由空间的爷爷那儿练琴。也不再因为伊莎贝儿喜欢摇滚而改变自己喜欢的曲风了。
直到他开着真飞机去找传奇钢琴家时,隐喻:他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了。
有时我们确实会迷茫自己到底是谁?
(主要发展阶段在青少年时期12-18岁)
现实中的自己,
理想中的自己,
别人眼中的自己,
我们在别人眼中看到的自己。
正因如此,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探索世界,
不断地与各种关系发生着接触与碰撞。
不断地透过外在和内在的连接感知自己,
也在这之中开始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并最终确定自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