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369年1月1日-404年6月19日), 字敬道,小字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据说桓玄出生时,有光照亮房间,占卜者都感到奇异,故得桓玄小名灵宝。《异苑》则记载说桓玄出生时光芒满室,有个善于占卜的人说:“此儿生有奇耀,宜目为天人。”并取名为“神灵宝”。桓温嫌他取的名字有三字,便减去“神”一字,名曰“灵宝”。 史学家周一良认为,桓玄的名字有“道”、“灵宝”等字眼,是桓氏其信奉天师道的标志。(百度)
要评论一位人物,首先得看他的好与不好之处。
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亦善写文章,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这是他好的一面,我们再来看看他不好的一面:
晋书上有这样一段描写桓玄的:
性贪鄙,好奇异,尤爱宝物,珠玉不离于手。人士有法书好画及佳园宅者,悉欲归己,犹难逼夺之,皆蒱博而取。遣臣佐四出,掘果移竹,不远数千里,百姓佳果美竹无复遗余。信悦谄誉,逆忤谠言,或夺其所憎与其所爱。
意思是什么呢?
大概是这样的:桓玄生性贪婪,好奇异,尤其喜爱宝物,珠玉不离手。人有书法绘画和优美的园林住宅的,都想归于自己,有些难得到的,都以赌博这种形式而取。这些还不够,他还派大臣们四处掘果移竹,数千里之内,百姓的佳果美竹无一不被桓玄收走了。相信喜欢奉承赞誉的人,不喜欢那些直言给他找毛病的,夺取他人所爱的,给别人他不喜欢的。
我们总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果真,桓玄他老爹篡位不成,他自己因为有那野心和自负,也要试试。
这试的机会可是一等等了十几年,在这中间发生了一件事:二十三岁的桓玄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任义兴太守,颇觉不得志,曾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地南郡。 途中经过建康,拜见执政的宰相司马道子,司马道子酒喝多了,当着众人的面对他说:"父亲桓温晚年想当贼,你怎么看?"桓玄吓得跪地流汗不起。王府长史谢重为之缓颊,才结束了这尴尬场面。桓玄从此深恨司马道子。人们说仇恨这种东西,一旦长在了心里,总有一天会变成一颗大树的。而此时的桓玄,正是被仇恨蒙蔽了心灵,所以才干下了一件大事。
元兴元年,司马集团看着桓玄一天天的狂妄自大,总算是忍不下去了,便下令讨伐桓玄,桓玄毕竟人多势力大,马上就是知道了这件事。桓玄恨当年那不给他面子的司马道子,还有他的儿子的罪恶,便流放司马道子到安成郡,数月后桓玄更派人杀死司马道子,可见其心狠手辣。又杀司马元显、虞楷、司马尚之和司马道子的太傅府中属吏。桓玄还想除去刘牢之,先命他为会稽太守,令其远离京口。手法也是狠毒,让人找不到一丝理由。刘牢之想反叛,但得不到北府军将领支持,于是北逃广陵投靠广陵相高雅之,于途中自杀。司马休之、高雅之和刘牢之子刘景荀于是北逃南燕。
这一场打下来,让的桓玄心中的自负心更重,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完成他爹的梦想了。但经过这样一番下来,桓玄玩的和王敦一样,得罪了所有人。但他自己还迷在鼓里,想着自己的白日梦。有本事就召开北府军高级将领会议,然后一锅端,敢吗,不敢。只杀了几个自己恨的。
干完这件事以后,桓玄就去端了健康。要不是那时朝廷乱,君主混。还不知道桓玄能够排的上几号呢。问题是你爹都没搞定的事儿,你居然就篡位了啊!你至少得等到自己的名声好一点再篡位吧,人家人民瞧不起你,还不是没用。
这桓玄篡位没多久,正式登位为帝,并改元"永始",改封晋安帝为平固王,不久迁于寻阳。并把大部分重职都交给了自己人,(自私)还把增班剑至六十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的礼遇。不仅如此,他还杀害吴兴太守高素、竺谦之、高平相竺朗之、刘袭、彭城内史刘季武、冠军将军孙无总等北府军旧将,以图消灭刘牢之领下北府军势力。最奇特的,还是他下诏,全国避其父桓温名讳,同名同姓者皆要改名。不知道这算啥,是看不起父亲呢,还是觉得不准有人跟他父亲一样。这条其实挺奇怪的。但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心安了吗?该来的,还是要来的。
桓玄篡位以后,骄奢荒侈,游猎无道,通宵玩乐。即使是桓伟下葬的日子,桓玄在日间哭丧但夜晚就已去游玩了,有时甚至一日之间多次出游。又因桓玄性格急躁,呼召时都要快速,当值官员都在省前系马备用,已经不像朝廷了;另桓玄又兴修宫殿、建造可容纳三十人的大乘舆。百姓更因而疲惫困苦,民心思变。北府旧将刘裕、何无忌与刘毅等已经忍不住桓玄的这种赶尽杀绝。于是乘时举义兵讨伐桓玄。俗话说得好“得天下,不如得民心”。
永始元年(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刘裕等人正式举兵。没过多久,他们就成功夺取了京口和广陵,镇守两地的桓修和桓弘皆被杀。刘裕等人继续前进,桓玄畏于刘裕兵锐,打算“养精蓄锐”。但在桓谦的多次请求下,还是给了一只队伍。但还是没用,人一过去,就传来死讯。桓玄大惊失措,立即就召见一众会道术的人作法,试图对抗刘裕。然而,因为刘裕的兵众大多是北府军出身,故桓谦军队都畏惧刘裕,未有战意,而刘裕则领兵死战,并乘风施以火攻,终击溃桓谦等。后因他自己的狂妄自大,以为小小的益州刺史不敢杀他,最终死于刀下。
桓玄用他的一生,给我们证明了狂妄自大最终的下场,所以自己也绝不能像他那样。如果他能改掉,我估计也会是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