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楚辞.渔父》
正如词悬日月的曲平一样,曾国藩的世界里装满了黎民百姓,江山社稷。最开始,他们都年轻气盛,满腔抱负,一腔热血,试图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一个屈原救不了楚国,同样,一个曾国藩也救不了大清。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慎独思想是儒家思想之一,是儒家学者修身经世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一个科举出身的“公务员”,曾国藩带有鲜明的儒家气质,他时时用儒家伦理约束自己,他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自律,他把每天的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密,整理公务,接待外宾,研习功课……日复一日,就像日晷上转动的影子,每天都在同样的轨迹上爬行,无论风雨雷电,雾霭流岚。
学习无底,无论是而立还是花甲,他始终保持着读书写字的习惯,而就是这些习惯帮助他把目光从东方转到西方,从藐视夷狄变为学习他们。
辉煌的发家史
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家族鼎盛,但在封建社会里,家族地位声望必然要通过入世为官来弘扬,曾被家人寄予厚望,试图通过考试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后来,他在科举中展现了他的天赋,平步青云 。即使是这样,他心里还是有些不甘的,因为在科举的道路上,他本家的大哥始终走在他前面。
有人调侃,曾国藩“一脱成名”,与徒弟李鸿章相比,他把个人名声看得比钱权更重要,在清点朝廷库房时,为了堵住那些构陷的悠悠之口,他脱了个全光,淡定地走向库房,所以他因此得到了朝廷上级领导的信任。
但真正成全他成为大清中流砥柱的,是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和他的湘军终于开始作为历史的主角登上舞台,凭借个人魅力,他吸引了一众追随者,组织团练,与淮军相比,湘军更像是一群依靠血缘维系在一起的“子弟兵”,他们像武侠里的英雄好汉一样,不为功名利禄,只是侠肝义胆。
他的弟弟曾国荃同样作为湘军的领导者发轫于陇亩之中,正是湘军成全了曾国藩,“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以救我被掳之船只,拔出被胁之人民。特纾君父宵旰勤劳,且慰孔、孟人伦隐痛。”很明显,这是一场儒教与拜上帝教的对抗。虽然在浩浩荡荡的12年间,曾国藩因为要自费粮饷得罪了乡绅名流,得罪了同为清末四大名臣的左宗棠,他曾两次因为绝望而自杀被部下救下,但他终归是胜利了。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湘军的强大对处于风雨飘摇的清廷来讲,就像一只睡在身旁的一只猛虎一样随时会要了性命。只要湘军在,曾就会有功高震主的威胁,多疑的慈禧和同治随时会将一把进曾国藩的心脏。为了表示对于清朝的一片忠心,他主动解散湘军,受到清廷赞赏,收获了“立功、立德、立言”的赞誉。
曾国藩为世人称赞的,不仅仅如此而已。他的个人品格同样和行为准则同样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反省。
除了李鸿章之外,像左宗棠、郭嵩焘、丁日昌等80多位都是其幕僚,这些幕僚,都身怀绝技,分别从不同的视野、领域为曾出谋划策。他的儿子曾纪泽作为晚清有名的外交官,为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一个大儒,不同于那些闭关自守的清流派,他的眼睛看得要更长远,他是早期洋务派洋务运动的领袖,师夷长技以制夷。
1861年攻克安庆后,曾国藩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军工厂,1867年,他设立“翻译馆”,聘请洋人主持译务。这个翻译馆堪称中国由政府创办的历史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中心。
他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兴办起中国第一家大型多功能近代工业基地、建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如此而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的美誉。洋务运动,使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苏醒,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行胜于言,看一个人,不能看他说的话有多么冠冕堂皇,说多了,难免有粉饰太平之嫌。行动才是检验人品格高下的试金石,一面说着体恤民情,为了百姓披肝沥胆、夙兴夜寐。一面露出吃人的獠牙,拿着救命的赈灾款酒肆寻欢。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历史的耻辱柱,但是人民的唾液会把他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