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城
类型:小说
大家好,这里是铅笔君,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书籍是带灵魂旅行的最佳方式。关注我,分享好书。
最初了解到这本书是在微博上看到央视荐书,便匆匆加入书架,最近一直在研究学习区块链和可转债市场,读的书籍都比较专业,文学类的作品便有段时间没看了,直到最近出差,手边没有纸笔,也没有区块链的书籍,便打开微信阅读,一口气读完了阿城的《棋王》。
说实话这本小说开始并没有吸引到我,但是如果你读下去就会发现文章越来越精彩。小说很短,只有不到100页,故事却能引发深思,如果你也感兴趣,不妨去读一读。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主人公“我”申请下乡成功,在上火车坐下的时候遇到一个棋呆子王一生,在众人皆因离别而伤感的时候棋呆子却邀请“我”下象棋,“我”无聊事故而与其下棋。棋没下多久“我”便放弃认为此时下棋不合时宜,王一生则没有办法只得软下身子去。
旅途中的王一生不是下棋就是求着“我”讲故事,而“我”和他就在这之中熟识。下车之后两人被分在不同的农场。在不久之后,王一生过来寻找对手,“我”介绍了队里的高手脚卵给他。脚卵和王一生厮杀了半夜却没有赢王一生一盘棋,因此对王一生产生了敬佩之情。他劝王一生参加运动会去会会县里的高手,王一生欣然同意。可是等王一生去报名的时候,却因为经常请假四处斗棋而被知青领导取消了参赛资格。
脚卵通过关系让王一生可以参赛,王一生却不想欠别人人情拒绝了,运动会结束之后,王一生邀请前三名与之比赛。众人相与凑热闹,最后九个人同时对战王一生,王一生经过一番苦斗之后胜了其中八位。第九位棋手希望王一生给他老人家一个面子和棋,不要使他颜面尽失,王一生无奈同意了。棋局结束之后众人搀扶着王一生回到了休息的地方。
《棋王》的叙述中,平实里的玄奥颇为得体,大有道家之遗风。阿城觉得,在一个几乎无路可走的时代,人倘还能因技艺而进入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愉悦层面,则精神庶几不得荒芜,自由救赎的地方。这是道家与禅林中的古风,悠然与乱世之中。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
众口相传,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不无道理。棋道如此,王一生形象的岸然道风就不缺少根据了。王一生被号为“棋呆子”,成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之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
无论是浩劫中派仗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意、蹉跎岁月里的内伤外侮,都似乎未曾搅动他内心的平静。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汉界”的厮杀里。这样,他心里舒服”,可以忘掉世间那恼人的权利和路线的纷争,忘掉这种纷争造成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围扰。他心如止水,万物自鉴,空心寥廓,复返宁谧。
在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迷狂时代里,这种不迎不持、无动于衷的呆痴,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消极,这种在“大而无当”中遨游的超脱,正是对动乱现实的一种清醒认识和明智,不愿随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种变相抗争。
道家哲学讲究从反面着手达到正面价值的肯定,所谓“将欲哀之,心故张之;将欲弱之,心故强之”就是这个意思。如此看来,阿城的本意是要写王一生的大智,写他在同辈青年中过人的聪慧,却故意先突出他的痴呆和顽愚,这不能说不是深得道家哲学强调对立面的转化和超越的妙谛。
王一生的“呆”,令人想起玄风道趣甚浓的文人骚客,如 阮籍、 稽康的颓, 米芾的癫,倪瓒的愚,黄公望的痴, 李白的狂。他们都不随流,不合污,矢志弥坚,操守如一,有那么一般超然于世、物残双泯的痴迷。他们都不把艺术(象棋也是一种艺术)当成谋取外在功利的手段,而看成是解忧散怀、寄情养性的闲适和雅兴。
所谓“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生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故呆而迁且痴者,其性情于艺最近,利名心急者,其艺必不工,虽工必不能雅也”。棋王——王一生也不期而然地通向了庄子“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自然的内部机枢并与之化而为一的境界,却是事实。王一生的棋道之所以能“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就在于他是把“命放在里面搏”,虚怀而物归,心静而入神。棋赛的具体过程,阿城往往一笔带过。而刻画王一生下棋的精神面貌,却至为周详。
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王一生说自己的母亲是个风尘女子,后来买他母亲回来的人经常打骂他母亲,他母亲就逃走嫁给爱情一个苦力工,也就是他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早,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他小时候就沉迷象棋,可母亲认为棋是富人子弟学的,他学这个就是不学好,认为他们应该是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即便如此,他母亲去世前,拿出了一幅无字棋,说道:“母亲知道你喜欢棋,便在大街的垃圾桶里捡牙刷头,回到家里自己打磨,母亲给你打磨好了一幅棋,但母亲不识字,害怕刻的不好看,只给你刻下一幅无字棋”。读到此处心脏像是被谁打了一拳,感觉整个呼吸都慢了下来,多么深沉的母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