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神贯注的倾听
2、适当的回应
3、情感表达
4、借助想象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大脑分为楼上和楼下两个区域,楼上的区域负责逻辑思考、理性思考等冷静的部分(大脑皮层),楼下的区域负责紧张、害怕、难过等情绪的部分(杏仁核),当一个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他往往都在楼下呆着,是无法到楼上去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建议和道理对于孩子来说是完全无效的,那如何让孩子回到楼上呢,就是回到楼下,陪孩子呆一会,允许他,再慢慢清扫一下楼梯里的情绪垃圾,孩子才能很自然地回到楼上来。
一个负面感受被充分尊重和看到的孩子,在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展出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但没有被充分看到和尊重的孩子,即便是到了成人阶段,甚至于一些老年人,在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也很难自己进入理性阶段。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有时候也很难走出负面情绪,这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时代的负面感受没有被充分地尊重和看到。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尊重和看到孩子的负面感受尤其重要。
我曾经一度有一段时间情绪特别不好,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跟孩子说:妈妈现在很伤心难过,你能不能安慰一下妈妈,抱一抱妈妈。孩子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也没有拥抱我,噢了一声就走了。我当时有些失望,心里还想:唉,男孩子就是没有女孩子会关心人,我小的时候爸妈吵架我还安慰妈妈不要哭。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心理老师,老师跟我说,我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我寻求心理安慰的对象就错位了,在家庭序列中,这是倒置了,我在向孩子求安慰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摆在了孩子的位置,让孩子去承担了父母的角色,我需要求助的对象应该是父母、老公、闺蜜或者是心理咨询师,而不应该是我的儿子。一则孩子自己还没有完全拥有情绪调节能力,怎么可能帮助妈妈?二则孩子如果长期被妈妈这样要求,内心是茫然的害怕的,因为他帮不了妈妈又害怕妈妈难过,成人后容易恐惧亲密关系,躲避伴侣的情感需求,很难有良好的亲密关系。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自己的学习成长非常重要,只有我们拥有了共情的能力和情绪调节的能力,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感受。
这里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有位朋友家的小朋友有一阵子特别希望养一匹马,朋友用了倾听,适当回应,也用了情感表达,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特别希望养一匹马,但是家里没法养你很失望很难过,妈妈特别理解你的感受,妈妈可以抽空带你去马场骑马。但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很是头疼。后来她学习后,回家尝试跟孩子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家是动物园真的能养一匹马就好了。结果孩子听了以后,沉默了一会开始哭,朋友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就没吭声拉着孩子的手陪着她,哭过后孩子跟妈妈说:如果我家是动物园,我想养一匹枣红色的马儿,我可以每天骑着它奔跑,我长大了还想学一个跟马儿有关的专业,学个兽医也不错呢。。。。。。就这样妈妈跟孩子的心就更近了。
任何语言技巧都不去对孩子一颗敏感的心,只有心跟孩子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共情,另外我们也要保留一份觉察,共情真正指向的目标并不是控制孩子,而是增进亲子关系,让我们跟孩子心的距离可以更加地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