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被称为“宫廷雅韵”的南音是广传于泉州的一种非常优雅的曲艺。而在偏僻的漳州市东山岛铜陵镇,也有一家建立已经300多年的“御乐轩南音社”,则外地人知者甚少。笔者因工作之便,最近采访了这家曲艺团体。
“御乐轩南音社”坐落于铜陵镇铜兴村。我们找到了文峰社区130号布埕东侧的一座民居,匾额“御乐轩”十分醒目,两侧对联:“御苑箫笙吹白雪,乐轩歌舞奏黄钟”引人玩味,进入轩内,立即感受到一股强烈的音乐艺术氛围。墙上悬挂着一个壁龛,龛额楷书“郎君府”,龛联则是:“洞箫檀板御前客,华盖霓裳月里歌”。龛中供奉南音始祖、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孟昶雕像,配祀蜀将赵廷隐、太子孟元吉。轩内有不足30平方米的排练台,台前靠墙一排木橱存放着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乐器和林林总总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大都记录着以前御乐轩同台湾、菲律宾、澳门等弦友互访交流的历史场面。墙上还悬挂了很多图片,主要是南音简介、几十年的活动记录、报刊的报道等。引起笔者注意的是,房子中间一座架子上,挂着厚厚一叠曲谱,这些曲谱全用工尺谱精心印刷,密密麻麻标注着许多外行人根本看不懂的符号。社长杨桔平告诉我,南音传统都必须沿用工尺谱这种古老的记谱方式,上面的符号就是演奏指法。这分明凝聚了南音界对传统的珍惜和深厚感情。杨社长兴之所至,又带我仔细看看橱柜里的那一把琵琶,说,这是一把传承几百年的琵琶,用杉木作后盖、用桐木作面板制成。南音业内相传,古时候,琵琶要从山上发掘未出闺的少女的棺木制作,深蕴纯洁之意。南音的琵琶不同于一般琵琶,叫“南琶”,演奏时必须遵古法斜抱乐器,不同于“北琶”的竖抱。
前来参加座谈的御乐轩全体成员仅有9人,包括杨桔平在内,3位男生,6位女生。当我请他们演示时,想不到个个都是多面手,既会唱,也会奏;既会吹洞箫,也会弹琵琶、三弦,拉二弦。洞箫深沉幽咽,如歌如诉;二弦浑厚顺畅,如行云流水;琵琶快活清脆,如珠落玉盘;三弦明快轻挑,如清流急湍。和着入情的演唱,使人如痴如醉,如入胜景。演唱者手持拍板 ,有的手执碰铃、四宝,击节伴奏。每一位乐员都极其专注、极其认真,传达给听众的,是神圣、敬畏、入情的感觉。
杨社长告诉笔者,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盛行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御乐轩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300多年。而南音传入东山,开始有社团的时间可能还更早。根据文史人士许永忠的考证,《宋史·志第九十五·乐十七》和《漳浦县文史资料》第八辑记载,公元965年,宋太祖攻打成都,后蜀无力抵抗,孟昶降宋,被押解到汴京后,授任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孟昶被封秦国公的第七天病卒,时年四十七岁 ,追封谥号为楚王。其妃子花蕊夫人貌美如花,又善乐艺,甚得宋太祖所好,入宋宫之后,花蕊夫人和西川139名乐工把孟昶最喜爱的古乐传至教坊,成为宋朝宫廷音乐。后来,在传入泉州前后,由魏王赵匡美第十一世孙、闽冲郡王赵若和传至漳浦赵家堡,而后辗转传入铜山(时铜山隶属漳浦县)。因而东山南音传人尊孟昶为“老爷”、“老爷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都要举行庄严肃穆的祭拜“老爷祖”盛大活动。更为特别的是,除了“御乐轩”社址之外,铜兴村还有两处纪念孟昶的小庙宇,一座就称“御乐轩”,另一座称为“郎君庙”,也称“御乐居”。两座寺庙举行祭拜活动时,吸引了南音以外的其它曲艺界人士和普通民众也前来跟着祭拜,祈求佑护和技艺长进。各地南音界弦友一致认定,其他地区的南音团体只在活动场所供奉孟昶雕像,没有另外独立建庙,唯独东山另建“郎君庙”。这是东山县一项特殊的文化现象,把艺术和信仰文化紧紧结合在一起。各地来此交流或弦友会唱,也必定要到郎君庙举行祭拜仪式。
正座谈间,笔者见到轩里排练台上,摆放着四只金漆的小狮子木雕,十分可爱。当我问及缘故时,杨社长接着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据说清康熙年间,泉州的南音团体经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著名清官、理学名臣。康熙九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推荐,晋京参加康熙帝诞辰音乐表演。表演时,乐手遵照习惯,为了使乐器稳定置于腿上,总是翘着二郎腿。李光地意识到这样的姿势不仅不雅而且不恭,怕引起龙颜不悦,遂向皇上解释这是传统的习惯。康熙帝立即下旨,命人拿来宫廷内的两只金狮子让乐手垫脚,既解决了稳定乐器的问题,又显得十分雅致。之后,金狮子逐步演变成四只,让四位乐手都享受“脚踏金狮”的殊荣。这就成了南音奏乐的定例,至今依例。康熙帝十分喜爱南音,有意让泉州的南音团体留住京城,作为常设宫廷音乐。可是泉州的弦友归家心切,又不敢违背圣意,第二天演出时,演唱了一首《百鸟归巢》,表明心意,开明的康熙帝心领神会,遂批准他们回乡,并赐上书“御前清曲”的凉伞一把。
南音自传入东山以来,传承不断,虽历经波折,300多年间仍传唱不断,代代相袭,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许多传人开展教学、奏唱、迎艺、民间子弟戏等活动。特别是每年关帝圣诞、踩街迎神都缺不了御乐轩的身影。可是,到了“史无前例”时期,活动嘎然中断。1991年10月16日(重阳节),御乐轩复办,并聘请我省南音艺术大师张在我执教。至今御乐轩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经常同泉州、厦门、石狮、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的弦友互访、会唱、交流艺术。每一届世界各地南音大会唱,御乐轩必定应邀参加。2015年11月,应邀参加由国家文化部、省政府主办,永春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14届亚洲艺术节、第11届中国南音大会唱,并在会唱期间由乐员杨舜敏、陈雪轩分别演唱南音传统乐曲《感谢公主》、《更深寂静》,博得各地弦友的好评。之后,于2015年11月21——24日参加在晋江举办的福建省2015“丹桂奖”电视曲艺大奖赛,御乐轩表演的曲目《把鼓乐》脱颖而出,获得全省业余组二等奖。
东山南音,已被列入国家文化部认定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重要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御乐轩社长杨桔平和乐师张福禄被授予市级、省级传承人称号。2015年,东山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福建省首个“中国曲艺之乡”,8月20日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亲自到东山授牌。在授牌仪式的晚会上,御乐轩的演出,获得到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目前御乐轩正致力于南音艺术的进一步挖掘整理、艺术水平的提高、更加广泛的艺术交流和年青一代传人的培养。
笔者想以一首小诗结束这篇小文(嵌“御乐轩赞”):
御宫溯远久吟哦
乐艺长传影婆娑
轩辕千古谁能识
赞我中华有丽歌